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跨学科研究的三难 精选

已有 13442 次阅读 2009-10-19 08:03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跨学科研究的三难

武夷山

凡是从事过或试图从事跨学科研究的,都知道其中的难处。

1.争取经费难。各种基金基本上是按照单学科进行设置的,如数理学部、生命科学学部,等等,则跨学科项目不知道往哪个学部去申请。而且,学科评审专家都是隶属于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评审本学科的申请书也许很在行,评议跨学科申请书就不一定在行。

2.发生影响难。首先,学术期刊几乎都是按学科组建的。像英国《交叉学科评论》(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这样的期刊如凤毛麟角。国外有些跨学科研究人员慨叹:有时候他们只好把研究成果拆分成单学科的文章,才能发表出来(不是为了多发表论文而进行拆分),可是,一拆分,原先想反映的跨学科思想就面目全非了。[1]其次,交叉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都比不上单学科期刊,因此,你若发文在这样的期刊上,就较难提高个人声望。因此,从事跨学科研究是很难有显示度的。王炼和我曾经以钱学森先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钱先生晚年发表的很多文章都属于跨学科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按照任何一个单学科领域来评判,来统计被引次数,他都上不了“高被引作者名单”,能上这个名单的都是单学科专家。[2]连早已名声大噪的钱先生都是这个命运,若年轻人从事跨科学研究,脱颖而出就更难了。

3.协调合作难。中科院院士黄秉维先生(19132000)在《科学》1998年第5期发表题为“地理学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的文章。文章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理学与环境工程系主任H. Wotman告诉我,他所在的系是水的综合研究的组织。30多年来得到一条经验,教师人数不能少于15人,否则知识面就不够全,也不能多于20人,人多了各自形成一些小摊子,就综合不起来”。

连一个系内部都如此,就别谈系间协调、校际协调、大学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调了。大家知道,我国曾经刮过比西北风还要凛冽的并校风,什么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并入东南大学,等等。我曾经向一些朋友询问:并校之后,原来不同校的专业之间是否有了较多的交往与合作?令人遗憾的是:我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并校后与并校前没有两样!

还有什么更多的难?大家倒倒苦水吧。把问题说清了,也未必能获得解决;但是,连问题都说不清,则一定无法获得解决。

 

1Committee on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Medicine.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R]. America: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4

2]王炼,武夷山,评价交叉科学研究人员的新思路,科学学研究,2008年增刊第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63489.html

上一篇: 未来1000年
下一篇:ZZ:王德禄:科幻——高科技产业的必由之路
收藏 IP: .*| 热度|

48 周可真 林珂 赵星 杨学祥 杨玲 黎在珣 朱伯靖 鲍得海 郭崇慧 章成志 印大中 陈龙珠 郭向云 梁进 陈儒军 鲍博 陈绥阳 刘世民 俞立平 王号 钟炳 戴小华 毛克彪 李宁 刘凡丰 刘钢 王坤杰 吕喆 盖鑫磊 郭娟 迟菲 刘玉仙 贺天伟 张旭 葛素红 李泳 唐常杰 郑文达 刘晓瑭 邱冬 张明 蒋华平 侯振宇 juscojack pkuzeal zhaowanfu colorfulll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