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itym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citym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博文

【转】人口、资源与贫富

已有 4476 次阅读 2009-9-7 09:14 |个人分类:技术相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资源, 人口, 贫富

看到一个博文,推荐给大家共享。全文转载。

人口、资源与贫富,http://blog.163.com/dglong88/blog/static/42193584200961395826238/

---石狮、义乌、鹿邑的故事
  在义乌时,偶尔与父亲谈起了人口的问题。
  父:咱河南人口太多了,要不然比现在富。
  子:如果咱河南的人口等比例减少一半,也就是什么人都留一半,河南就会富吗?
  父:要是这样说,那跟不减少没啥区别了,也富不了。
  子:即使说河南人口减少一半,一个人多多少耕地,你愿在家种地吗?
  父:在家种地只能是养命,白掏力(白干活)不赚钱。我看河南人口减少一半还是出来打工。不过,我看还是别减少的好,咱河南人口少了一半,那在全国河南人也得少一半,要发生啥矛盾,咱河南人就要吃亏了。
  子:你看看他们当地人人均多少耕地?咱老家又一个人多少地?
  父:他们这在分生产队的时候(1978年)一个人才二斗地(一斗是二分,二斗是四分),连半亩都不到。我们那边分生产队的时候,有一亩八的,有二亩多的,还有三亩多的,平均二亩多吧。
  子:按人均耕地计算,与他们相比,咱河南人口多吗?
  父:按这样说,他们这人口多。
  子:你想想,他们的人口多了,人均耕地少了,地不够人种的,就不能靠那点地养自己了,那他们就被迫开动脑筋、想办法在其他方面赚钱,于是他们就经商了、生产别的东西了,就这样渐渐富了。
  父:哎,就是这样。我与当地人谈话时,他们所说的情况跟你说一样。
  子:我翻看了义乌的报纸,义乌也就是这种情况。而我们那里,地还算比较多,只要呆在家里种地就可以了。经过一段时间变化后,他们当了老板,我们又过来给他们打工。
  父:要这样说,那就怪咱河南人口太少了。要是咱家地也那么少,说不定我还是会继续干买卖的。那时我贩东西卖,赚够盖房子的钱以后就不想再受那苦了。
  子:如果那时你继续干下去,是别人跟你打工而不是你来到这里跟别人打工了。
  父:(笑)
  子:你发现没有,人口少而人均耕地多的地方是不是老板少?比如东北,他们三省加起来也没有浙江一省的私企老板多。而像浙江这样人均耕地少的地方私企老板多,反而更富裕。
  父:我感觉也是这样。我在苗圃公司干活时有一个从黑龙江来的,他们那里的老板就没有像浙江这样多。
  ……
  其实,不仅在义乌,在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有这种情况。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工业的革命是在人多地少的农村或土地贫瘠的农村。那些农民为了生存,就干起经商、生产手工业品来克服土地的不足。随着时间的前行,他们积累了资金,他们逐渐运用了近代的生产设备,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苗子从资源少的地方长出来了。在温州,也是人多地少,于是温州人只好跑到其他各处去赚钱,结果被人誉为“东方的犹太人”。在当年温州人混入巴黎的时候,他们是穷光蛋,于是他们想尽办法拼命的去赚钱,结果“反穷为富”。我简单看了看中国的百强县情况,发现:排名与人均耕地呈反相关,与人口排名呈正相关。经济学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叫“资源的诅咒”,意思是(物质)资源多了资源要诅咒你的发展。如果人口多了,那物质资源就少了,但有一种资源是多了——人力资源。我发现,还只有人这种资源不会发生上帝诅咒的问题,而且是上帝一定会或最终会给她唱赞歌。
   《南风窗》第25期以书评形式高度评价《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台湾海峡西岸,有一个叫石狮的地方,世世代代以来,它都只是一个东南沿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渔村。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石狮突然出名了,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那是一个洋货堆积如山的地方,是当时人们初识的“走私”一词的代名词,也是“资本主义”一词的同义词。据说当时的福建省委主要领导进京汇报工作,一位中央最高领导见面就问:“石狮资本主义泛滥的情况怎么样了?”
   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为石狮立传的青年作家屈波说,石狮“或许是共和国面积最小的县级市,却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写下了鲜活的注脚”。在屈波看来,“30年来,石狮演绎了一方水土的传奇,成为开放中国不可忽略的成长地标”。
  推动石狮最初发展的原始动力是什么?说来有趣,既不是改革开放政策——当时改革开放还没有形成共识,政策无从谈起;也不是遍布海外的乡亲和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带回来的“洋货”;而是石狮“土生土长”的特产——贫穷。“石狮人多地少,人均只有两分地,仅有的一点可怜的土地也只能种些花生、番薯,今天的很多石狮人还清晰地记得全家上顿下顿吃稀可见影的地瓜粥的情形,常常连猪食一样的番薯渣也不够吃。一句话,太穷了,活不下去”。穷则思变!正是这种极端贫困,逼得贫穷的石狮人奋起改变自己的生活和这方土地的宿命,也正因为穷得叮当响了,石狮人才冒着坐牢乃至杀头的危险开始“走资本主义”。
  当年我们鹿邑是人均二亩地,义乌人均四分地,石狮人均二分地。今天,鹿邑县还是鹿邑县,义乌由义乌县变为义乌市和世界的小商品市场,而石狮却能由镇跃为市。我想,人均物质资源少绝不是中国贫穷的原因。而资源的开发,由于是高资本项目,反而利于当地的不多。几乎可以说,凡是人均资源多而靠卖资源的地方,就是贫富差距大的地方,也是开采资源的生态破坏和矿下死人多的地方,也是社会不太和谐的地方。而在人均资源少的地方,由于是公平的利用大家的智力与劳动,反而更富裕,贫富差距更小,事故死人也更少,社会也更和谐,比如浙江就是这样。我想,什么“人少中国发展的更好,人少中国更和谐”,全是骗人的鬼话。如果要减少人口,必定是高度的老龄化,社会能和谐发展吗?如果大家为减少人口都只要一个孩子,到时候是一个孩子养两个父母再加四个爷爷辈,压力多大?若连这一个孩子有什么不测,六颗心将是多么的悲哀?重民生压力之下能和谐吗?我想,就连浙江这么美丽和谐的地方,以后也会被计划生育弄的很不和谐。
  2、中国人,重新树立自己的资源观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人口减少,经济就发展的更快了?因为有人想到的是卖资源!资源是什么?资源一文不值!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你卖的那点钱只是那点劳动附加值,是把劳动附在资源上,而资源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你看哪一个卖资源的国家经济发展快?有也是暂时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除非你资源越卖越多,否则你一定会降下来。除了中东产油国之外,还有靠卖资源发财的吗?况且,新科技对旧资源有替代作用,你卖晚了别人还不买呢!到时候可能你连那一点的附加值也附不上了(如未来核能对石油与煤的替代)。6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卖资源的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
  资源有“资源的诅咒”,它一定诅咒你的未来。如果资源多了,挖资源卖赚钱最快最简单。这时,你的经济发展可以是说不用人脑子的经济发展,你的经济变成了富口袋不富脑袋的低智能经济。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可能持续的。当你想改变时,就困难了。因为你的劳动者、你的产业结构、你的经济基础、你的技术方向全是依靠资源的。而别人,却在你要转的产业已经发展了许多年,你这个新手怎么能轻易取胜?看看日本,东亚四小龙,全是资源贫乏。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资源丰富的,则那个资源丰富的一定不会像现在发展的那么好。福兮祸兮所依,幸亏我们中国资源不是非常丰富。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多数资源是没有国界的。资源少了你会买,你并不少用(加上科技节约的);资源多了你会卖,你并不多用(因资源多了浪费的除外)。你节约出的资源并不属于你,只是多卖几个小钱。你节省出的资源,只不过是把别人养的越来越强大,到头来还欺负你。
  只要国际贸易继续存在,只要不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只要你国力强盛就没人敢封锁你,结果便是:无论资源再丰富还是严重缺乏资源,你使用的资源取决你对资源的有购买力的需求、世界生产的供给能力和国力的保障,与自身资源的多少无关。澳大利亚人口少,不会一个人吃三个人的饭;日本人资源少,也不会饿肚子;澳大利亚铁矿多,使用铁的价格并不比别人低(运费除外);日本无铁矿,照样是产钢大国,我们这个第一产钢大国进口他的优质钢材。
  只要你经济科技军事发达了,资源别人用到什么时候你就能用到什么时候。无论你人口再少,仅依现有资源,你也不比别人多用几年。你如此担忧人口如此减少人口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削弱你自己。除非全世界都搞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但世界绝不会学中国那么傻。你如此减少人口为世界节约资源,只不过是把别人养的越来越强大。即使是节约自己的资源,没准还是养活别人。什么叫你的?那只是一种暂时的制度安排,是现在的国家博弈和人们观念调和的结果。现在的制度并不代表未来的制度,就像原始人不分国家一样;现在人们的观念并不代表后人的想法,就像原始人的观念是大家平分。所谓的拥有只是现在制度的承认,你凭什么断定未来还是这样?即使是你不卖,那藏在地下的资源在未来还一定完全属于你的子孙吗?“千年土地八百主”,人是一切的主人。你把你的人口减少了,你的“主人”少了,别人的“主人”多了,你还能保证它一定属于你的子孙?人是永恒的所有者,只有永恒的民族才是永恒的资源所有者。你的永恒所有者越多,你的民族你的国家在未来的所有物才会多。只有保证有足够的人口,才能保证永续的所有权。
  况且,你减少了人口少用了资源世界并不感谢你,还会恩将仇报:你少用了资源,降低了需求,降低了资源价格,出口资源的国家还会骂你,他们只感谢你多用资源多买资源,痛恨你降低了世界需求;你减少了人口,也必将降低国力,而且是人口减少的越多国力降低越多,你节省出的资源,只不过是把别人养的越来越强大,而你因此越来越弱,到头来别人还欺负你,甚至一口把你这个小不点吃了!
  看看美国,自己的资源不开发或少开发,专买别人的资源。而且美国在买别人资源的同时,还鼓励自己生孩子,以保持自己世界第一的国力。美国就是用世界的资源把自己养大养强。用世界的资源养强自己后,再依靠自己的实力再获取更多的资源,再争取更强大的国力。这就是积极进取的美国模式。反观中国,一边通过计划生育减少日趋宝贵的人力资源去节约相对价值不断降低的物质资源,再一边浪费资源和廉价出口资源。是一边消弱自己,再一边喂强别人,我们中国是在搞什么名堂?
  看看我们的进出口,我们出口了多少亿吨的东西,我们又进口了多少亿吨,我们的贸易顺差又是以多少吨实物(实物贸易是间接的资源贸易)为代价的?我们用真金白银的实物,所谓的贸易顺差只是一大堆花纸,这要消耗我们多少亿吨的资源?这要产生多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什么外国人的需求叫需求而中国人的需求叫“消耗资源,危害生态环境”?难道外国人是人而中国人不是人?我们把牛奶出口出去,喂大的是别人的孩子,是帮别人培育人力资源,是帮别人发展国力。为什么我们不能多养几个自己的孩子再用这些牛奶转作为内需,并且又培育了我们的人力资源、增强我们未来的国力?为什么外国的孩子喝了中国的奶叫需求而中国的孩子喝了中国的奶叫“资源消耗”?难道外国人的孩子是孩子而中国人的孩子是......?我总感觉,计划生育的宣传让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点变态!
  当你人口仅剩下世界的1%时(现在中国新出生人口仅为世界的10%,而且还在快速的降低,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占世界的人口比重将越来越低),别人可以可以轻易的把你吞并。即使别人不吞并你,你也不会有作为强国强民族应有的尊严和待遇。即使不吞并你,你的资源也会被他们消费,这就叫为世界做贡献吗?这等于拿自己身上的肉去喂别人,是愚蠢之极的行为,丢祖先五千年文明的脸!
  中国为节约资源而减少人口没有任何对自己有利的正面意义。也许你节约的哪项资源还没用完,更廉价更优质的替代品就出现了,就像你储备的纸币突然作废了,省了白省。
  如果每出生一亿个孩子能生出一个超级天才,产生一项新的科技,如廉价的直接把营养物质转换为食物,地球一下能多养活几千亿人,还用担心地球人养不活自己吗?也许你少生了一亿孩子,计划生育把那个天才杀死在了妈妈的肚子里。看一看那一个划算?
  人类的创造力是远大于养育人类的成本,尤其是知识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经济发展公式已经证明:你一项发明,我一项创造,我们的人民越多我们的智力成果越多,我们的智力成果越多我们的经济、生活就发展的更快更好,而要我们的人民越多我们就应生孩子越多,而不是搞人口减产.
  人类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人类一万年的历史表明,人口越多人类人均可用的资源越多,人类科技的发展只会使人类的可用资源越来越多。就如我们建国后人口提高了一倍多,但人吃的越来越好(与计划生育毫无相关)。
  地球很大,还有70%的海洋有待开发,南极北极未未划分。你首先减少了人口,降低了国力,未来就可能没有你的份。地球之外有月球,有太阳(光热能),有八大恒星加无数的小行星和卫星,有银河系,人类怕什么?只要宇宙在,人类的资源就在。只要物质不灭,只要科技发展,人类的资源就永远用不完。煤矿用完了铀矿在,石油用完了太阳在,陆地用完了海洋在,海洋用完了月球在,月球用完了八大行星在,八大行星用完银河系在,银河系用完了宇宙在,宇宙用不完所以人类还在。人类的历史表明,人类的科技在不断证明:人类无需担忧,人类的可用资源是越用越多;人口越多科技越发展,科技越发展人均可用资源越多,即可以说人口越多人均可用资源越多。整个人类都不怕,我们中国怕什么?
  怕的人目光短浅,看不到科技的发展,只看到自己现在有什么,而看不到自己未来能创造什么;怕的人坐井观天,只看到自己身边有什么,而看不到国土之外有什么地球之外有什么;怕的人是充满了中国的小农思维,只看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以为自己节约了资源省下的就是自己的;怕的人思维狭隘,以为人只会消费而不会创造,为了节约1份的资源而灭掉了100份的新创造;怕的人思想陈旧,还什么都是自给自足的思想,学学日本人,用别人廉价的资源去养育自己更有创造力的人口,造就自己世界第二经济科技大国的地位,若学中国人顶多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新西兰!
   其实,中国的资源也并不缺乏。地球资源分布很不均匀,集中在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如果都依照美国标准,那么全世界人口应该从现在的65亿减少到10-20亿,日本人口应该从现在1.275亿减少到2、3千万。中国绝对算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也不错”。中国的所有资源总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农用地面积全球第一,国土面积、矿产资源全球第三,森林面积全球第五,淡水资源全球第六。由于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世界平均”意义不大,低于“世界平均”并不意味资源不够。前苏联、大洋洲、美国、加拿大、蒙古国这五个地区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陆地面积超过全球39%。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占全球13.7%,但却拥有全球36%的耕地。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南美洲、大洋洲、刚果这六个地区占全球人口14.5%,但却拥有全球65.7%的森林面积。南美洲、俄罗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美国、大洋洲、缅甸、刚果这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8.8%,但却拥有全球64%的水资源。大洋洲、南美洲、美国、前苏联、蒙古人口不到全球14%,但却占有全球草原面积的48%。前苏联、美国、南非、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德国、英国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3%,但却拥有全球62.3%的矿产资源。除了资源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外,中国人均资源并不处劣势,比如,全球16%的人口人均矿产资源是中国的8倍,但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却是另外84%的人口的1.56倍。中国“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
  农用地包括耕地、长期作物用地、草原三者之和。全世界人口上2千万的国家共有52个,人口57.3亿,占全球人口88%。以人均农用地计算,中国排名第32位,排在中国前面的31个国家人口18.08亿,排在中国后面的20个国家人口26.09亿。就是说,除中国以外,40.9%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多,59.1%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少。从人均耕地计算,中国排名第35位。英国、荷兰、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人均耕地都比中国少,台湾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大陆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见,中国的人均资源并不少。
  中国人口是印度1.19倍,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农用地面积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积是印度的73.5%,人均长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积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面积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森林蓄积量是印度的2.53倍,人均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1.74倍,人均淡水资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矿产资源是印度的3.55倍。人均资源比我们少的印度不搞计划生育,从1991年(印度那年改革)后也经济发展迅速,这以证明我们搞计划生育是没有必要的。
  资源多少够用?科技在不断变化,新资源在不断产生,谁也不可以定论未来应养多少人口。
  说到人均资源的对比,其实这还有一个数学上的谬论:假如世界人口为现在的10倍,中国不变,是不是中国的资源就太丰富了?从对比上讲就是。假如世界上的人口为现在的十分之一,中国不变,是不是中国资源又突然太贫乏了?说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老数宣传据,现在是以世界8.06%的耕地养活不到世界20%的人口)压力就太大了,是没有意义的。耕地的质量不同,气候不同,技术不同,东亚自古就是最适合养人的土地(现在中国人还不能跟自己的祖先比,自己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曾养活了世界40%的人口,相比是倒退一半)。你养20%的人口养的很容易(看2007世界与中国粮价),假使别人以世界20%的耕地却养不好世界5%的人口,谁压力大呢?
  人口资源才是第一资源,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资源,是发展的核心。人是“本”,能够将“非资源”(如氮气、太阳光)变为“资源”(氮肥、太阳能),这种新资源的增加是“乘法”地增加的,而人口本身对现有资源的消耗却只是“加法”地增加。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将“非资源”(比如过去的煤和石油)变成“资源”的过程,生活水平也因此不断提高。
  人是“本”,自然资源是“末”,想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是舍本逐末。不用说中国人口减少到7亿,即使3亿甚至几千万,要想保证现有的生活质量,现有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不过是多维持几十年、上百年罢了。要从全球化角度看待资源,即使中国一个孩子都不生,留足资源给其他国家,也不过多用几十年。因此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只有一条路可走:依赖于科技进步开发新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而科技进步依赖于足够数量、合理结构的人口。减少人口意味着减少今后的新资源。因此要提高人均资源,不能靠减少人口,而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需要人,哪一个科技大国不是人口大国?随着后进国家的发展,随着后进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人口素质的差别会越来越小,科技发达科技领先需要数量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天才,而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天才必需有相应的国民数量来保障。知识科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告诉我们,知识经济时代就偏爱人口多,而且人口越多她偏爱的越狠。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最好的资源”,这是许多国家都认识到的。而计划生育却破坏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再生产和人力资源的再扩大。一个国家只有强大的人力资源,才会有强大的科技,强大的经济,强大的军力,因而才会有强大的国力!人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347-253917.html

上一篇:一个不错是GIS网站-中国地理信息网
下一篇:GIS学科属性
收藏 IP: .*| 热度|

1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