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峰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显峰 科技日报记者、《显峰冷言》主笔

博文

遭遇地震:我的“新房”震裂了 精选

已有 4187 次阅读 2008-5-13 14:01 |个人分类:新闻旧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去香港前的那个周末无所事事,几个人聚在朋友DB家里看恐怖电影,其中两个是《死神2》和《死神3》。镜头其实并不恐怖,恐怖的是电影的情节,直到飞机落在香港国际机场前一秒,我一直担心飞机突然着火或者坠毁。
我所想像的恐怖并没有发生。然而前天晚上刚从香港归来,昨天就赶上地震。北京有震感的时候,我刚好离家下楼,接到老婆的短信我以为是个玩笑。可是当我到单位打开电脑的时候,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已经上了新浪的头条。MSN上关于地震的传言不断弹出。
下午3点办公室里同事不多,此时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他们还在取笑部门的一位领导,他在办公室大喊一声:“地震啦!”结果没人理会。
跑地震局的记者被派去采访,大家试图证实网络上流传的“北京22点到24点有余震”的消息是否准确。但是事实上地震局并没有能力肯定一定不会有,最终被证实的只是这个“消息不是地震局发布的”。对于地震的预测,目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准确,我们国家在几年前甚至连地震数据都没有能力收集。中国地震要掏钱从美国获取数据。
这个时候,大家还只是在关心自己所处的城市,自己的生命会不会有威胁。因为没有感到丝毫的震感,我只是以一个记者的职业角度去看一场灾难。
快下班的时候,老婆跟我商量吃饭的问题,她建议找一帮朋友一起聚会。她害怕回家,担心死神在夜幕下降临。好在“22点到24点有余震”的消息不是来源于权威渠道,从事科学媒体的她多少还是倾向于相信权威信息,所以晚上我们一起在家吃了火锅。
饭后我们坐在客厅里,讨论完房子的构造和地震时藏身何处之后,电视锁定CCTV新闻频道的灾情直播。她哀伤地看着电视,不断地说“都9个小时过去了救援队为什么还进不去”。大约晚上10点多的时候,救援队还在距离汶川100公里的盘山公路上,公路被崩裂的巨大山石砸毁、封堵。她问我为什么不能派直升机?我也很纳闷。今天才知道,有关方面曾经四次派了20架次直升机试图进入灾区,但由于巨大的气流,只能返回成都。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上午有关方面才意识到直升机进不去可以派空降兵,看来大家对灾区的情况估计太乐观,要是昨天下午就这样做,应该会多挽救一些生命。
我的电话响了,是同村一位在北京打工的乡党打来的。他焦急地问我:“你有没有跟家里联系?家里也地震了。”我差点从沙发上蹦起来:“不可能!是四川地震。”
“我刚刚看甘肃新闻,甘肃东部5级。”他说。我才意识到,来北京很多年已经没了看甘肃卫视的习惯。
我的老家就在甘肃最东部,黄土高原,爹妈至今住着窑洞。他家里只有老婆和孩子,他担心出什么事情。“你要是打通家里的电话,帮我问问情况。”他说。
家里的座机打不通,叔叔的手机打不通,住在镇上的姑父的手机也打不通。给家在县城的中学老师打电话,还是打不通。我着急了。突然感到,原来这场地震离自己这么近,近得令人窒息。
大约拨了20遍左右,在晚上857分的时候家里的电话通了。弟弟接的。我第一句就问:“地震了,怎么样了?”他说:“现在没事了。”我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我冲坐在旁边一直着急盯着我的老婆点了点头,她也舒了一口气。
弟弟说,地震的时候他正在睡午觉,爸妈好像是在干农活。他被震醒。躺在炕上的他就像簸箕里的黄豆,被来回颠簸。他不顾一切光着脚抱起躺在旁边孩子冲出院子。几分钟后大地平静了。家里有两口窑裂缝了,是弟弟的窑和爸妈为我准备的新窑。
挂了电话,接着给姑父、舅舅挨个打电话,好在最后都通了。姑父说地震的时候水缸里的水摇撒了一地。
老婆坐在旁边不停地跟她在成都工作的同学打电话询问安危。她的同学说,她亲眼看见有人在大街上做手术。
一直在电视机旁守到凌晨1点。听着主持人隔一个小时播报的死亡数据,心里面寒寒的。有一个细节印象深刻,主持人报告的是地震救援队的数字,在地震局采访的记者试图纠正那个数字,大概的意思是说主持人报告的数字高了。主持人张羽粗暴地打断说:“我们不要纠缠数字,随着救援深入数字肯定还会上升。”我隐约感到和往常不一样,这次媒体人士开始对他所了解的真相坚持了。
果然,早上起来看新浪说死亡9000多人,但是私下听到的一个数字是1万多人,6万人杳无音讯,还有一个县根本没有消息。有关人士保守估计,起码得有5万人在这场灾难中命丧死神之手。我想这不是夸张,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官方公开的资料也是7.8级,却摧毁了一座城,共死亡24万多人。
接到紧急电话,带队赴四川采访。结果几分钟后,上头紧急下令,其他中央媒体不得擅自行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992-25064.html

上一篇:有一种悲哀叫“感动”
下一篇:今天飞赴四川震灾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