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8月5日厄尔尼诺信息:形成时间及影响

已有 3157 次阅读 2009-8-5 10:43 |个人分类:科普文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厄尔尼诺, 灾害链

8月5日厄尔尼诺信息:形成时间及影响
[ 2009/8/5 8:46:00 | By: 杨学祥 ]
 
0

凤凰网财经 > 理财滚动 > 正文

  〔全球气象〕太平洋海域的厄尔尼诺最迟将在9-11月成形--澳洲气象局2009年07月31日 14:56中金在线

    路透7月31日电---澳洲气象局周五预测,太平洋[21.21 -2.35%]海域的厄尔尼诺最迟将在9-11月成形.

    气象局称,目前气象模型一致显示南半球夏季时将出现厄尔尼诺,这会给澳洲带来乾旱,并削弱亚洲的季风天气.

http://finance.ifeng.com/money/roll/20090731/1023845.shtml

厄尔尼诺疑似“变种”,今年大西洋飓风将更猛(图)
2009-08-05 07:13:00 来源: 解放网-新闻晨报(上海)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7月28日,在印尼东爪哇省的拉蒙岸郊外,一位村民在一片干涸湖区寻找水源。新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使干旱雪上加霜。

  晨报记者韩小妮

  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厄尔尼诺又出现了“变种”。近年来在太平洋中部赤道海域,以准周期的形式出现一种新型厄尔尼诺现象:在其形成的年份里,大西洋遭遇的飓风比正常年份更频繁。参与研究的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朱迪·柯里在接受记者越洋采访时表示,目前还不清楚即将于今夏卷土重来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否属于“变种”。

  而英国和美国的气象学家称,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开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它将使得非洲、印度、澳大利亚的干旱雪上加霜;南美洲遭遇更加猛烈的降雨;甚至有可能使2010年成为史上最热的年份之一。

  太平洋升温区域西迁

  “新型厄尔尼诺现象研究”由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彼得·韦伯斯特教授等人完成。他们通过卫星数据、热带风暴记录以及气候模型得出了这一结论。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通常形成于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它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带来暴风雨、干旱以及其他天气异常现象,使得平常湿润的地方变干旱,干燥的地方发大水。不过在科学家眼里,原本它至少有一个正面影响:在厄尔尼诺年,太平洋东部的海水升温将改变对流层的气流模式,在大西洋形成“风切变”,抑制暴风雨转变成强大的飓风,减少飓风数量。一般来说,在厄尔尼诺年,飓风每年给美国造成的损失大约为8亿美元,是其反现象拉尼娜年的一半。

  然而这种新型的厄尔尼诺现象却对大西洋飓风有截然不同的影响。韦伯斯特指出,在一些厄尔尼诺年,海水升温发生的区域往西挪了数千英里,出现在太平洋中部。它把大西洋飓风带到了西边,使得暴风雨更加频繁,更多飓风登陆墨西哥海湾、美国中部和加勒比海地区。而且许多科学家相信,气候变化也在使得暴风雨更加强大。

  2004年发现飓风出现异常

  韦伯斯特开始注意到这种新型的厄尔尼诺现象,还是在2004年。当时专家预测,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节遭遇的飓风将比平常年份少一些。没想到那年的飓风活动是正常水平的2.5倍,共有15个被命名的热带风暴,6个主要飓风,佛罗里达州频频遭到风雨侵袭。“来袭的热带风暴比我们预计的多得多,使我们注意起这一问题。”他说。

  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给大西洋飓风带来的不同影响,韦伯斯特比喻说:“这就好比你有一个大鱼缸,在下面放了个煤气灯。热量会引起水流的起伏。如果你把煤气灯的位置移一移,也会相应地改变水流的运动。”水流运动的改变减少了大西洋上的“风切变”,进而使得飓风形成不受阻碍。

  今年是否属“变种”待观察

  研究人员表示,由于观测记录相对较短,科学家所掌握的气候模型也并不完美,现在还很难判断这种新型厄尔尼诺是否是最近这些年才形成的。”也许它本来就存在,只是之前我们没有发现。或者它也可能是普通厄尔尼诺现象对大气变暖作出的反应。”韦伯斯特说。

  根据预测,新一波厄尔尼诺现象即将于今年出现。参与研究的朱迪·柯里教授告诉记者,目前还不清楚这次的厄尔尼诺现象到底是“普通型”的,还是“变种”的。至于“变种”厄尔尼诺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来源:新闻晨报 )
http://news.163.com/09/0805/07/5FUFOIDD000120GR.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549.html

上一篇:轻松科研:无关和巧合
下一篇:8月地震继续增强:关注环太平洋地震带
收藏 IP: .*| 热度|

1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