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苏大精神”: 勤敏 正信 融通 致用

已有 5704 次阅读 2009-8-4 03:11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苏州大学, “苏大精神”

                    

大概是苏州大学正在回顾和反思自1900年东吴大学创办以来的办学历史,希望总结、概括和提炼出既反映其百余来办学的优良传统又指明其未来办学方向的“东吴精神”或“苏大精神”,最近学校有关人士来征询我的意见。经过认真的准备,我把自己的意见简要表述为:“苏大精神”应从吴文化“人朴”的内涵、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苏州精神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由此可以把“苏大精神”概括为“勤奋有为,自律守法,精明诚信,博古通今,融会中西,益世利人”,更可进一步提炼成“勤敏、正信、融通、致用”八个字

 

我在2007年无锡国际吴文化节之际曾发表了《人朴文美的吴文化——论吴文化的主要特色及优良传统》的文章,把六朝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吴文化的主要特色概括为“人朴文美”,并认为“人朴”是吴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主要体现在吴人从行为到思维一向都循规蹈矩,这种生活方式所体现出来的是吴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勤奋而精明,政治生活中的有为而守法,伦理生活中的自律而诚信,而这一切正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本质要求,这就使得吴人极易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而与时偕进。

 

显然,吴文化的上述优良传统可以被概括为“勤奋有为,自律守法,精明诚信”。

 

勤奋有为”又可以提炼成“勤敏”,就是孔子所说的“敏于行而讷于言”。吴地男女历来都很勤快,明末以来更善于经商,改革开放以来连官员们也都比较勤奋且讲究工作效率。吴文化“勤敏”的优良传统非常明显,而且与时俱进地发展着,处于吴文化环境的苏州大学,理应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的文化传统,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做到“勤敏”。

 

自律守法,精明诚信”则可提炼成“正信”。“正”就是为人正直,与人交往,严于律己,善待他人,不动歪心思。“信”就是为人诚信,与人共事,既要真诚待人,信任别人,又要讲信用,不做欺人之事。但市场经济时代的为人正直、诚信,应该同体现市场经济理性的为人精明结合起来,否则,为人正直、诚信就失去了其作为现代人的时代性。何况吴人向来就有为人精明的特点。

 

“勤奋有为,自律守法,精明诚信”集中体现了吴文化“人朴”的内涵和东吴校训“养天地正气”的精神。

 

 “养天地正气” 源出于《孟子·梁惠王上》:“善养吾浩然之气”,“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 “法古今完人”是从属于“养天地正气”的,所谓“完人”就是具有“天地正气”的人,亦即道德人格完善的人。“养天地正气”,正好契合了吴文化“人朴”的特点——循规蹈矩做人。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其首要的任务是培养道德人格完善的人。韩愈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而“道”就是内在的“浩然之气”或“天地正气”。东吴大学的校训其实是秉承了中国传统学校教育的育人理念,把大学看成是培养高尚人格的场所。中国传统的大学之“道”,就是儒家的人文之道。

 

近代以来兴办于西方的大学,则是同工业文明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把各种各样的人培养和塑造成符合工业社会要求的标准化的专业人才。这种大学教育具有“职业培训”的意义,学生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来的就业。因此,同中国传统学校教育注重传授人文之道相比较,西方的大学教育则是注重传授科学之道。

 

如果说人文之道的实质在于人际交往实践规律的话,那末,科学之道的实质则在于生产实践规律。现代大学应该把这两个“道”结合和融合起来来对学生进行“传道”,即“养天地正气”不但是培养人文精神,还要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而有之者,才是现代“完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也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能做到“勤敏”又“正信”。“勤敏”、“正信”所体现的,正是现代人的健全人格。

 

 博古通今,融会中西”可以提炼成“融通”。“博古通今”不仅是对老师、学生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大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要求。吴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注重历史,通古今之变,是苏大人理所当然的人文追求;且非博古通今,又焉能“法古今完人”哉?!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吴地特别是苏州的整体发展主要是靠外向型经济的推动,吴人与西方人的交往关系越来越发达,正是通过这种日益频繁而密切的交往,才使这里的地方经济得以加速度的发展,并带动了其他各方面的发展,苏州也因此在全国率先进入了小康社会。苏州大学应该学习和吸取苏州地方发展的成功经验,走外向型办学道路,在积极开展同苏州地方政府合作的同时,力争取得苏州地方政府的多方面支持,进而利用苏州与西方交往关系发达的优势,主动开展同国际一流大学的交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力争直接跟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学进行往来,以便使苏州大学的教育越来越站到全国的制高点上,就象苏州的经济越来越站到全国的制高点上一样。作为多年来在全国高校排名前40位的211大学,苏州大学理应本着“融会中西”的开放精神,努力使自己的地位至少配得上苏州在全国的地位,如果连这样的办学目标都没有,苏州大学迟早会没有脸面继续在苏州混下去,或者迟早要被苏州人彻底唾弃!——这些年来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的老师常常以这样的话来训斥自己的学生:“再不好好努力的话,你也只好到那里(指苏州大学)去了!”

 

益世利人”可以提炼成“致用”。苏州大学作为一所特殊的大学,当然要有足显自己特色的学术和学风。而吴地学风的传统特色就是经世致用。明末无锡的东林书院、以为苏州为活动中心的复社,皆以提倡通经致用的实学闻名于世;明清之际昆山学者顾炎武更弘扬东林、复社之学,使吴地实学得以进一步发展,顾炎武的实学更对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清代朴学中最著名的学派之一吴派,即是承顾氏实学而来,然稍失其经世致用之本意,而受到顾炎武实学思想影响的清末常州学派的兴起,又使世经致用的学风复盛于吴地。明清以来,相对全国其它地方,吴地的工商业一直比较繁盛,一般吴人皆重经济实用,这根本上影响了当地学者的学术和学风,强调经邦济世,注重经济实用,最显东吴之学的地方特色。何况无论什么“学”最终都是为了“用”,而如何能达到“用”这个目标,则有很多的手段可以选择,选择何种手段体现着地方的特色。吴地近三百年来的特色是追求“益世利人”之“用”,这“用”是能给包括学者自己在内的“世人”带来道德之“益”和经济之“利”的实际效用,因而内在地包含着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来达成“用”的意义。这是吴文化向有的特色,也是东吴之学向有的特色。对此,苏州大学理应予以继承并且努力发扬光大。

 

“苏大精神”应该是激励苏州大学不断进取的精神。现在,苏州已经瞩目于国内国际,而苏州大学则还远没受到国内国际的瞩目。但是,地处长三角的苏州大学,如果能争取到地方政府的倾力支持,并争取到直接跟国际一流高校长期合作的机会的话,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苏州工业园区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是由于同新加坡合作的结果,经过十五年的时间,苏州工业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已逼近新加坡的水平。从这里可以领悟到,走外向型办学道路,是苏州大学赖以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应然选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247285.html

上一篇:为己之学的境界
下一篇:理发店老板:读大学不如学理发
收藏 IP: .*| 热度|

2 鲍博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