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力论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apple

博文

借鉴台湾工研院的能与不能--转

已有 5849 次阅读 2009-6-30 09:32 |个人分类:技术力论坛|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制度, 科学院, 产业化, 工研院

借鉴台湾工研院的能与不能

 
在6月10~12日举办的2009台北国际光电周中,台湾工研院(ITRI)展出多项光电热门创新技术,包括AC LED应用产品、导光板技术、多点触控显示、电子纸技术,以及3D立体影像显示应用技术。图为工研院研发的大面积高解析电子字画。(图片来自ITRI网站)
 
□刘民义
 
工研院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设立的时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为应对美元中止留下的技术空白,面对全球能源危机,以及新加坡和韩国等周边亚太地区在劳动密集产业方面与台湾日益激烈的竞争,台湾当局开始倡导科技,尤其是注重实用性应用技术的研发。1973年,由台湾“经济部”组织设立了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工研院以非营利财团法人的身份,主要从事应用性科技研究,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协助产业技术进步,在台湾推进工业化和产业升级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台湾的半导体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功能定位
 
工研院成为台湾实施“科技导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工研院以项目研发为核心、以产业技术集成为纽带、以前瞻性工业技术为目标组织研发活动。对产业界以研发促服务,以服务促发展,研发与服务并重。研发活动既包括前瞻性的中长期研究,也包括面向企业的短期实用研究。工研院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台湾联华电子、台积电都是工研院电子所科技人员创业成立的,台积电更是时任工研院院长张忠谋亲自创立的,如今已撑起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一片蓝天。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工研院以产业环境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其研发和服务,包括设立科技专案计划、示范工厂、衍生公司、技术转移与扩散和研发联盟等。
 
对产业发展的贡献
 
从传统产业到高科技产业,工研院一直扮演着科技龙头和创新引擎的角色,不仅一手催生了半导体、光电产业,促进了资讯、通讯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协助机械、化工等产业升级转型。台湾许多创新研发都来自工研院与产业界的联手合作,工研院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还为产业界培养了大批人才,真正起到了为台湾高科技产业播种、为现有产业升级服务的作用,还成功地借由技术转移孕育了台积电等高科技龙头企业。30多年来,工研院在集成电路、个人电脑、自动化技术、精密加工、新材料、资讯产业、光电技术、检测技术、化工和制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成果,成为台湾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和支柱。
 
台湾工研院可供借鉴的地方
 
引领高新技术
 
无论从工研院衍生的台积电等大批高科技公司、对新兴产业的助推作用、对传统产业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以技术和服务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还是从工研院与产业紧密结合,成为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以及多年来为台湾培养了大批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工研院都当之无愧地引领着台湾高技术的发展方向。前十年,我国工业领域的研究机构在完成向企业的转制之后,过去主要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功能已经大大弱化,更谈不上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引领,而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基础研究。中科院有一批高技术口研究所,如何借鉴台湾工研院的运营模式,对我国的高技术发展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
 
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工研院在台湾建立了庞大的企业服务网络,在各县市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除了和企业联合研发、受企业委托解决技术瓶颈外,还开展有中小企业参加的各种技术研讨会,对企业进行策略性辅导、产品性能分析、认证和检验,还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培训等多方位的服务。工研院甚至规定,每人每年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少于8次。
 
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技术集成创新平台
 
工研院紧邻台湾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开放的研究和管理模式,从诞生起就与产业界水乳交融的联系、互动和交流,已经使其成为台湾新技术、新产品最重要的研发地,也是台湾最大的集成创新平台。工研院是台湾在美国获得专利最多的机构,1998年以218件位列全球前百大企业的第55名。
 
技术转移平台
 
工研院设立“创新技术转移公司”和面向整个产业界的“产业经济与资讯服务中心”,专职于技术服务、转移和扩散。由于工研院的非营利性定位,使其能迅速把技术转移出去。工研院技术转移的一大特点是,科技人员携带技术直接服务企业或创业,已先后有近1.6万人离开工研院到企业工作。可见,技术人才的转移是技术转移最有效的方式。
 
诞生了一批总经理
 
由于工研院鼓励科技人员自己创业,因此也诞生了大批诸如台积电张忠谋、联华电子曹兴城等产业领军人物。以工研院光电所为例,离开光电所到产业界的人员,到2002年已诞生了25位CEO,让这个产业从无到有,其中光驱、扫描机、LED等产品,都跃进全球前三名。
 
成果孵化与育成中心
 
工研院的定位即着重于产业技术研发,研发项目大多来源于产业界,获得的技术成果再回到产业界孵化、进入企业育成中心孵化或设立衍生公司进行转化和生产。
 
科技与产业有效结合
 
台湾工研院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产业的结合问题,与产业界开展多界面全方位的协同与合作,相互间互为支持、互为依存,从人才、资金、信息到技术进行全面的互动和交流,包括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人才的流动,形成了产、研之间有机的结合体。工研院在这方面的探索对我们的参考意义很大,因为我们一直在摸索科技与产业有效合作的机制,几十年过去了,这一机制仍未根本建立。
 
台湾工研院的边界条件和若干思考的问题
 
制度性条件
 
由于台湾与大陆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同,比如大陆非营利的社团法人,管理是在民政部门,工研院的非营利财团法人在大陆还难以实行。在大陆,研究单位如果是事业法人,其管理带有准国家机关的性质,有上级主管部门,有行政级别,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要求和约束。如是企业法人,天然难以脱开营利的目的。所以,要完全借鉴工研院开放式办院模式、使生产力要素与产业界和社会自由流通,肯定会因社会管理制度的不同,短期内还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资金大循环条件
 
工研院以政府的公共财政支持为基础,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原则上只收取成本费,以利于研发成果迅速转移到企业,不以自身的营利为目的,不以一己一时一事之利而行事,而是着眼于产业发展、着眼于台湾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当经济发展了,政府的税收增加了,再反过来支持工研院的发展,形成资金的大循环。由于台湾幅员较小,管理体制和法规无大的差异(在美国各州的法律都不尽相同),全岛发展的差异性不大(大陆不仅全国各地差异很大,即使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其珠三角和东西两翼及粤北的差别也非常大);从财政上看,工研院覆盖的全岛是一个税收区域,这些都是其能够实行资金大循环的边界条件。
 
地理条件
 
由于台湾地域较小,空间距离决定了生产力要素能够高效流动,尤其是空间是制约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空间距离小,将大大减小对人才往复流动的限制。空间小,也使工研院的管理半径变小,管理成本减小,管理效率提高,还减少了因距离遥远带来的管理失控的风险。
 
个人发展机会
 
由于有上述3个因素,对一个人而言,他的选择总是自由的,不会因一种选择徒增另一个选择的困难,他可以选择在工研院工作,也可离开工研院,还可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工研院,不会因为他的这一选择导致失去其他的发展机会。而且,在工研院连续工作10年以上,工作年限加年龄到65岁便可申请退休,并领足额退休金。这样,在工研院的履历,既可以得到锻炼,还可以在流向产业时因有了退休金而没有风险,事实上增加了个人的发展机会。
 
另一个角度
 
作为一家非营利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工研院短短30多年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但毕竟只是一家研究机构,所能取得的成绩也是有限的。比如,它主要是在半导体等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这一成就是否与张忠谋作为该领域的天才领导人及亲自转入产业界这一偶然因素相关?工研院毕竟不是科技工业园,它育成的大企业也是有限的,虽然培养了一批高科技企业的总经理,但还不能造就成批的企业家。工研院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也只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我们分析上述这些情况,并非为了降低工研院对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也不是对工研院简单的吹毛求疵,而是冷静地知其好也知其不完善的所在,以便更好地借鉴工研院的经验。
 
我们难以借鉴的地方
 
法人悖论
 
工研院的非营利财团法人,虽不追求自己的经济效益,但却通过与产业的紧密协作、为产业提供具体服务这些可以量化考核的实操行动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能保持自身运作的高效率。如果我们试图建立这样一个研究机构,将首先面临法人悖论:如果有法人,无论哪一种法人都有其局限性,事业法人难以避免上级行政干预;企业法人带着天生的牟利本性并难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社团法人又四不像,既难以争取政府的有力支持,又缺乏企业法人的自主灵活性,即落入社团法人的陷阱。如果不设法人,这也是中科院在嘉兴、常州等地共建的技术转移平台所采取的模式,那么,在发展壮大之后,谁来承担其法律责任和权利?其财产地位如何得到法律保证?也无法解决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激励机制问题,管理团队也就限于多变之中。
 
制度层面
 
大陆的管理制度不同,区域差别很大,户籍和人事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小孩教育、医疗、就业,以及创业过程的税收、工商管理等很多实际问题都与制度有关。
 
边界条件
 
大陆和台湾的地理空间不同,财税政策不同,任何一个市或省都不能单独做到资金的大循环,所以,任何一个单独区域的领导人,都不可能出于对全国的公益考虑,以自己的财税长期支持面向全国(如只面向提供税收的市,科技人员进入该机构时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将大大增加)范围开放办院的研究机构。
 
大陆的机会成本
 
大陆各地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领域的发展程度不同、各行业各单位也由于管理体制带来的各种差别都比较大,这些都使一个人在每一次选择时的机会成本各不相同,且差别非常大,从而就带来了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人的流动的困难增大。
 
创业风险
 
大陆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没有过渡到一个相对较公平,鼓励创业的较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因素,都使创业的风险大大增加。
 
文化层面
 
工研院提出创新(innovation)、互重(respect)、敬业(industriousness)、奉献(dedication)、卓越(excellence)的价值和文化,并在2008年启用了全新的企业识别系统,引领工研院职工以更开放的胸襟、更远大的创新梦想,迈向未来,再创新高峰。大陆的公共道德和社会伦理都在经历一个漫长的重建过程,复杂的人际关系隐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和商业之间的勾结和交易,科技工作者与资源管理者之间复杂的博弈,在主流价值观还未建立的社会转型期,所有这些,都很难在一个庞大的、与外界有着全面开放交流关系的研究机构形成一种良好的、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而没有这样的文化,管理也难以有效的进行。
 
(作者系中科院广州分院院省合作协调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2-241061.html

上一篇:江涌:谁来监管“四大”--转
下一篇:日韩囤积中国稀有战略金属资源现状曝光![转贴]
收藏 IP: .*| 热度|

2 向峥嵘 陈国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