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当科学题材进入歌剧

已有 6176 次阅读 2009-5-5 07:44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当科学题材进入歌剧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2009425,发表时略有删减,此处为无删减的版本)

 

在英国和美国,话剧采用科学题材已经不新鲜了,比如话剧《氧》和《哥本哈根》都是这样的例子。2005101日,一部名为《原子博士》的歌剧在美国旧金山首演。2007年,该剧在欧洲登台,大获成功。20081011月,它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再次闪亮登场。20092月,它又在伦敦的英国国家歌剧院上演。该戏写的是曼哈顿工程的指挥者、优秀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和原子弹研制当中的故事。

该剧在纽约上演期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对该剧作曲、美国音乐家John Adams的采访,披露了一些有意思的情况。

1945716日,代号为“三位一体”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在美国墨西哥州进行。《原子博士》的故事背景就取在16日的前一夜。歌剧脚本作者Peter Sellars在创作中非常注意历史真实,争取做到每句台词都有历史文献依据。比如,奥本海默的某些台词是Peter Sellars从曾经属于顶级秘密的备忘录中抽取出来的。考虑到奥本海默的文学艺术修养极好,他在剧中做了这样的安排:奥本海默想到原子弹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忧心忡忡,再加上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导致的极度疲惫和紧张,他短时间产生了幻觉,此时他有一个唱段, 唱词中包括了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的诗句、古印度《薄伽梵歌》中的句子和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 邓恩的十四行诗。据说,核试验的代号“三位一体”就是奥本海默从邓恩的诗歌中抽出的一个词。

关于向日本扔原子弹是否遭到强烈反对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不同当事人回忆出来的情况也不一样。《原子博士》的作曲者、美国音乐家John Adams说,有一位曾经在洛斯阿拉莫斯国立实验室参与原子弹研制的一位年届80的物理学家亲口对他讲:“我想让你知道,我们向日本扔原子弹,没有一个人不是乐翻天的。”这部分美国人的情绪是这样酿成的:一是珍珠港事件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二是攻占硫磺岛等多次战役中,日本军人顽强抵抗,决不投降,致使美国人伤亡极其惨重。当时有人估计,如果不采用原子弹这样的威慑性武器,美国至少还要死50万人,甚至100万人,才能将日本“制服”。

有一段合唱曲包括了这样的句子:“物质既不能创造出来,也不可毁灭,只能转变形态。”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教授Marvin CohenJohn Adams写信说,这句话不是百分之百正确,因为物质可以转变为能量,比如原子裂变。于是,剧作者们改写了歌词。合唱队的成员对于修改后的歌词一时还觉得很别扭。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在将科学题材纳入戏剧时,总是采用有争议的、无定论的内容,因为这样才“有戏”,才能激发观众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比如,话剧《氧》所涉及的氧气发现的优先权是有争议的;《哥本哈根》中,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的神秘会面中,两人到底谈了些什么,是一宗历史悬案;在《原子博士》中,无论是对于奥本海默的评价,还是对于核武器的功过的看法,都完全没有共识。应当说,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戏剧的爱好者都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对于这个群体,思想灌输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引导、激发其思考则更可取。

 

参考文献

1Q AOpera for the end of the world, Nature, Nov. 6, 2008, P39

2http://en.wikipedia.org/wiki/Doctor_Atomic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29977.html

上一篇: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
下一篇:转载:近现代中国留学生的情结与误区
收藏 IP: .*| 热度|

9 张志东 刘玉平 梁进 刘进平 曹聪 陈国文 刘晓东 杨佳 苏金燕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