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博文

试论高师院校语言教学中的智能开发

已有 3310 次阅读 2009-4-24 12:4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试论高师院校语言教学中的智能开发

                               刘学浩

  随着我国“四化”建设和各项改革的加速进行,对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各种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八十年代的各种教学,包括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也从传授知识为主进入到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还要着重开发学生智能的新阶段。

一、语言教学要重视学生智能地开发

  智能实际上包括智力和能力。各科教学从智能开发的角度来看,都是以认识、思维即以智力开发为基础和以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个性特征的统一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在这个过程中能激化认识的发展。因此,认识同情感和意志这三者,一道构成了有机的辨证统一体。各科教学包括语言教学,不能再把传授知识这个过程唯一化了,也不应仅仅满足于训练学生掌握语言技能。高师的教学应当养成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领,同时还要追求更高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人类自身,要使学生自己能最大限度地、最优化地发展智能、开发智能。所以,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都应当以智能开发为核心,是德、智、美、劳动技能教育的综合培养和全面发展的过程。都应当是智力和能力的诸要素得到普遍发展和统一实现的过程。

   那么,智力和能力还应当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呢?事实上,智力主要是个体的大脑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在与外界信息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中的不同层次的表现水平与形式。智力包括最主要的要素是:注意力、观察(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则主要是智力在实践活动中同知识、技能、情感、意志有机融合的身心能动作用的不同层次的表现水平与形式。它是顺利地从事任何一项成功的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能力最主要的七项要素是: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在语言教学和各项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智力和能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它们的各项要素构成了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由于人的智能要素不可能平均地、完全等同地发展,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人与人各不相同的,千差万别的个体智能结构。

   高师的语言教学中注重智能开发,不仅有助于提高实际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它的生成性、创造性,而且可以把对语言——对母语或外语的实践掌握与运用不断提高到更自觉,更熟练的程度。同时,在学生智能不断开发的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学生学得知识。掌握技能的速度就会不断加快,原先感到深奥的东西会变得浅显而容易掌握,学生就会越学越主动,越学越灵活,进而还会触类旁通,有助于把得到开发的智能迁移到学习其他学科和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当然也有助于更加轻松愉快地去学习第二门外语。这是因为,外语是同学生母语不同的新异信号体系,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注意力,它便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便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要素,还能促进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等各项能力要素的发展。随着这些智能要素的发展,学生整个智能的面貌。也会不断变化,就会把外语的学习推到一个新天第。

   因此,包括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内的智能结构,绝不是先天就完全齐备,并且不再发展了,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主要是大脑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在后天的实践中,特别是教育和教学的有利基础之下,才能获得不断的开发,从而不断地完善化。在实践和教育与教学条件下,智能的开发绝不是依赖机械的“刺激——反应”的简单化模仿的模式进行的,而是经过个体的选择,不断发挥主动性和能动作用的结果,其中,当然包括“创造性”因素。但是,这并非是“天然能力”、天生的机制在直接起作用。语言教学也并非是一个简单地让每个学生吧天生具备的一套运用语言的规则发掘出来的过程,而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去积极主动地全面开发自己的智能诸要素的自觉的过程。为此,应当把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来训练“四会”技能,同时把侧重点要放在智能开发上。目前,在我国高师公共外语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单纯教知识,课堂讲授占用的时间过多,而学生训练“四会”技能,侧重开发智能的时间太少;甚至用母语解释单词,逐词逐句翻译课文和讲解语法就占用了大部分课堂教育时间,结果学生直接用外语进行说、读、听、写活动的时间,反倒不足三分之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教学法角度看,不能不说是同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中消极面的影响很有关系。这种教学法重视语言知识,重视语音、语法、词汇等理论知识对学习语言的指导作用,重视书面语言,习惯于用演绎法讲授语法,然后才通过练习和实践来培养技能和熟巧。所以,课堂上必然教师讲得多,学生练习的机会少。在语法——翻译教学法影响下的自觉对比、翻译比较法,以及近年来有一定影响的“认知法”——它主要是根据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以哲学上的理性主义为基础,从学习的规则入手,重视语言能力,强调对比和演绎,培养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它们都基本上还都是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改良和发展。他们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仍然是理论(传统的语法规则)先行,往往侧重在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翻译以及外语同母语的对比等等,还是把外语的认识放在首位,而对语言的实际掌握,则自然被排挤到第二位。“教师讲授,学生听受;教师训练,学生听练”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四会”技能见效很慢,而且也必然有限制了学生智能的有效开发。

当然,目前也有另一种现象,就是单纯按照“刺激——反应”的模式,让学生进行机械操练。这种操练的时间可能并不算少,但是,学生听说的技能提高得却不算快,尤其是学生不善于灵活运用,缺乏独立探索和随机应变的才能。这说明学生的智能同样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产生着后一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那种主要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外语体系——以直接教学法,听说教学法、视听教学法、句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为代表的以及功能教学法(甚至还有自觉实践法)中消极一面的影响——它们都在教学中否认或忽视开发学生的智能,认为外语教学就是需要反复操练,形成习惯,要求教师重视模仿和重复,重视“机械操练”,从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这一观点出发,强调要用外语教外语,因而单语练习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练习形式。其中极端的主张是通过“刺激——反应”的模式,训练学生养成反射性的语言习惯。主张直接法的帕默就说过:“智力,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能力在习得语言过程中几乎不起多大作用。”我国也有人认为:“语言教学不需学生的智慧”。这实际上是用动物心理的模式代替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智能开发。

 这两种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都是使学生对学习语言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主动提高语言能力的欲望,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看,或者消极地跟在教师后面机械模仿,处于照葫芦画瓢的无所作为的局面。

 高师院校的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要实现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熟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同时提高进行教学——教育工作的才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把语言课的课堂教学变成主要使学生能过自觉进行的练习课。要引导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诱导他们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提高语言的“四会”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发自己的各种只能要素。从而在开发智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时机掌握语言的水平。为此,充分吸取历来的语言教学法和对传统教学法加以改革的国内外各种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克服它们的消极面的影响,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去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能,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以开创我国语言教学的新局面,这已经成为当前在理论和实践上值得认真探讨的迫切任务了。

二、    在高师语言教学中运用“学导式”教学法,使学生的智能获得普遍开发,就能全面地提高语言能力

  历来的教学法总是习惯于把教师看作决定教学过程的中心人物,把学生摆在被动地接收教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被动地、机械地模仿和操练技能的地位上。当前,教学法的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要求传统的教学双方的地位与作用,在批判地继承各种教学法的一切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来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要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法要以学生的学法做基础,要针对学生的学法有分析地加以引导和诱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导和辅导,因势利导地在大力开发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等等各种智能要素的前提下,去进一步在更高水平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导式”教学法的出现,正是适应了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导式”教学法强调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他们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学习要求,学习才能和学习方法,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灵活运用,从而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吧学习语言从被动的负担变为兴致勃勃的自觉要求。因此,它能在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中使学生的各项职能要素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有效的开发。这不仅对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进行教学——教育工作的能力,而且对学生学好其他各科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大有裨益。事实上,在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教育的语言教学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尽管各自的目的、要求、内容、方式不会完全相同但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既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言语技能,有着重于智能开发,这倒可以说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了。

   本文限于篇幅,对“学导式”教法的基本特征以及具体实施和教学结构问题,素不涉及(请参《浅谈“学导式”教学法》,见《成人教育》83——1期,《新华文摘》83——6期及《“学导式”教学法是开发学生智能的好方法》一文,见黑龙江《社会科学动态83——3期》。为了节省篇幅,仅就对高师院校语言教学中智能诸要素得到开发的途径极其必要性,略加列举如下(本文在下面省略了大量语言实例):

注意力。“学导式”使学生明确了每个阶段和每堂课学习语言的具体要求。学生对语言材料从形式到意义就会引起注意。这样自觉的努力很有助于学习语言时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的发展。

 感知——观察力。学习语言或外语,离不开听觉、视觉、声动觉器官对单音、音节、词语和整个句子的感知。“学导式”使学生能自觉地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动作。初学外语,即使听说领先,也要读写跟上。这能加强语言信息对各种感官的刺激。学生在感知语言的同时,也在发展观察力。如“外语的语音教学,不要让学生急于模仿,而要多观察口型,多对比地听语音、语调,在多种多样的听音、审音和听力训练过程中,要感知并辨别出相识点与不同处,再进行模仿,就能顺利、准确得多。听写的成绩也会更高。开发观察力,还能敏锐地识别词的书写特点,词形变化与句子结构的特点。能注意语言的情境,对词的涵义和民族户特点也会非常敏感;还能学会主次分明地有局部到正体,由近及远地按逻辑顺序观察各种语言现象,以及教具、图片和人物,情景......克服肤浅片面杂乱无章等不良的观察习惯.观察也是归纳和推理的基础.这样,既容易发现新异之处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养成较强的“语感”,也有助于在表达时精细入微,条理清晰。

记忆力。“学导式”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复习时,充分调动各个感官,耳眼手口心五到,协同配合。把理解同记忆相结合,反复记忆。例如:学生利用语音规则指导自己的发音时,就可以根据发音特点去记忆词语;可以把同族词、同义词、反义词、同类词等等以及词的各种常用搭配关系,利用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等多种关系(共存、继起、归类等等)去记忆;以旧带新,新旧结合,结合典型例句和上下文记忆;经常围绕实践的需要去复习,整理;把学过的材料在新题材、新情景、新的组合形式中去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地加以再现;复习旧课时首先回想和追忆。然后再去重读;等等。“学导式”教会学生在自学时随时运用这些方法去加强自己的记忆力,思路宽,会动脑,进而还会举一反三地创造出各种适应各自需要的灵活多样的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

思维力。语言和思维紧密相联。学习语言和外语更是开发学生思维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学导式”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选择典型的例句等语言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判断和推理等积极思维,找出其中的规律或者加以系统化,也必然使自己的思维力得到开发,从而不断提高触类旁通的本领。

想象力。想象本身也是一种形象思维。“学导式”使学生独立自学,主动钻研,学生在听广播,看电视、电影,阅读书刊和文学作品等等活动中,都伴随着想象力的主动开发。

总之,在学习语言和外语的整个过程中,“学导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感知——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五项智力要素,都处于积极开发的活跃状态。

自学——探索能力。“学导式”在开发学生的智能时,把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作为突破口和智能活动的核心。努力提高学生主动地钻研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本领。例如,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各种练习,学生都可以从仿用到独立地活用。“学导式”在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教育体系的语言(包括外语)教学中,都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学会做预习。学生很快就能借助课本,利用已有的知识,养成独立理解课文,找出难点,带着问题来上课的习惯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扩大知识面和语言实践范围,从逐字阅读到以意群和句子为单位,扩大视幅,不断提高泛读的速度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表达——表演能力。“学导式”根据学生的实践需要,对学生口语表达——听说的技能和笔语表达——读写的技能,可以各有侧重地分别进行有效地操练灵活、敏捷、正确地控制和运用发音器官和指腕肌肉等部位的操作。学生对演唱外语歌曲,朗诵诗歌,表演戏剧节目等等,对绘制简笔画和欣赏绘画,欣赏所学外语的民族舞蹈等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都会有浓厚的兴趣。“学导式”能使学生在这方面的爱好的到主动发展,当然也有助于表达——表演能力的提高。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语言实践,就能有效地开发从多方面实践掌握语言进行教学——教育工作的能力。

体力——操作能力。“学导式”讲求不断提高自学——探索的效能,诱导学生注重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语言教学中讲究用脑的艺术和教学的卫生学,注意劳逸结合,不断增强体制。“学导式”也使学生尽可能重视语言教学中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制作与维护、调试(如绘制图表、幻灯片;调试和学习简易维修收音机、录音机等操作技能等等)。这些活动都在发展它们的体力——操作能力。

社交——管理能力。语言也是社交——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社交活动在“学导式”中又是重要的的语言教学形式。课堂上通过组织小组和有情境的活动,学生可以主动创造真实的用外语交际的语言环境,就会要求充分接触地道的外语。教师要倡导学生自己去组织多种形式的外语课外活动(外语兴趣小组、书写竞赛、书法展览、小型朗诵会、外语演讲会、外语写作竞赛、外语墙报、专栏、歌咏比赛会、外语文娱晚会等等)这样,在发展社交——管理能力的同时,可以随时检验“学导式”掌握语言进行社交——管理活动的教学效果。

革新——创造能力。“学导式”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言(包括外语)的创造性。学生积极用外语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身,就在不断地遣词造句,就在创造着无穷无尽地他原先没有听到或从未见过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使学生不再死记硬背和机械搬用课文或教师提供的典型范例,不怕出错,并注意从错误中更深刻地学会正确用法。自觉运用规则,进行创造性的练习,从而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审美能力。语言(包括外语)能用来交流和表达人们的情感。“学导式”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并努力掌握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多种手段。每一次正确地用外语表达和顺利地交际,学生都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快乐。在自觉地进行双语对比和分析中,学生会体验到母语——祖国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在欣赏所学外语的各种文学艺术佳品和社会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

意志——调节能力。在“学导式”的全部教学活动中,以及学生进行自学——探索的时候;都伴随着他们各自的意志——调节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好语文(包括外语)为祖国的“四化”贡献力量的政治热情鼓舞下,就会肯与克服困难去勤学苦练,熟练掌握“四会”的各种具体技能,不断用语文知识和科学理论自觉地检查和衡量自己与别人的语文水平,检查和衡量自己与别人用外语表达的准确和恰当的程度,从而使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语言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在合理组织语言教学(包括外语)的过程中,高师院校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能使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这七项能力要素都会获得有效地开发。这对于每一个学生自觉地掌握语言知识和各项技能、灵活运用语言或外语进行表达和社会交际是十分有益的,不仅可以充分开发语言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获得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同时普遍发展自己的各项职能要素和个性特征,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用“学导式”进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既能获得掌握语言知识和“四会”技能的高质量,又能不断的到开发的尽可能高的智能水平和灵活运用语言的才能迁移到各科教学和广泛的社会交际活动中。这就把传统的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推进到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九八三年六月哈尔滨《生成语法学术讨论会》上交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51-227941.html

上一篇:论知识、智力、能力的区别与联系
下一篇:学导式教学简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