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转科学时报:一位中国研究员的生态试验

已有 5321 次阅读 2009-4-16 23:58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生态农业, 试验, 有机农业, 新农业革命

王莉萍
本文2009年4月16日发表于《科学时报》第1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的设想是,把目前他能够找到的、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应用在一个生态农庄的概念中。他想知道,纯粹的生态农业能否在中国真正循环发展起来。
 
如果他最终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设想,那么他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建立起一个新的模式。问题是,他遇到的麻烦和他要做的事情一样多。
 
融入村中
 
蒋高明的设想得到了山东省政府的支持。试验期间,他的团体每年可获得4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连续5年。2005年,蒋高明选择平邑县,将这笔钱陆续投入了一个以生态学唱主角的农业研究基地。2008年,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生态定位站)正式在平邑县蒋家庄挂牌成立,同时这里还竖起了另外一块牌子——弘毅生态农庄。
 
和许多人对中国农民的评价一样,尽管蒋高明是从山东平邑县蒋家庄走出来的,但他也认为,这里的农民可气而又可爱。可气的是,村头村尾的人,甚至县里的头头脑脑都是他的熟人,但是在租给他土地的时候,要价260元/亩,远高于其他租户110元/亩。可爱的是,这些农民对蒋高明的农庄充满了好奇和希望,一旦能够把自己的东西售卖到农庄时,哪怕仅仅为了几元钱,他们也会不辞劳苦地做起来。
 
现在,蒋高明认为,前期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最初和上上下下的人沟通,让他们接受生态理念的确很难。”
 
听到“生态定位站的技术和理念,农民到底能不能接受”这个问题,资丘乡党委书记燕峰坐在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会议室里低头吸烟,良久没有回答。会议室里悬挂着多幅研究人员试验和发表的论文图片。
 
想了又想之后,这位书记说:“农民就是刨地吃饭,只有看到效益了,觉得好了,才会模仿,但是他们没有超前意识,只重眼前利益。现在,生态定位站的一些技术花钱很多。”
 
蒋高明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以发展秸秆畜牧业为切入点。农作物秸秆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的大问题,解决作物秸秆目前有四种模式:一是固化,通过化学黏合制造板材;二是气化,建设秸秆气化站;三是秸秆青储,发展畜牧业,“过腹还田”;四是秸秆直燃发电。
 
蒋高明认为,最经济、环保、符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就是发展秸秆畜牧业。他们的做法是,将秸秆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通过牛羊使其“过腹还田”。牛羊粪便既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培肥地力,也可作为发展沼气的原料,节约煤炭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这个研究团队的实施思路是加工生产“微储鲜秸草”,就是将新鲜的玉米秸秆粉碎后,向散发着香甜味的碎秸秆上泼洒生物菌种,打捆包装后,作为牛饲料。
 
生态定位站从外地引进成套的秸秆粉碎、打捆、包膜设备,把机械、包装膜、微生物菌多项技术成果集成。现在,这套技术正在申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生态定位站以这项技术为起点带动当地发展秸秆畜牧业。村民们可以把自家地里刚刚收获的秸秆收集起来,运到生态定位站卖,以每斤4分钱的价格出售,每亩地的秸秆能卖到120元。蒋高明说:“有的家庭丈夫在外务工,妻子在家只种很少的地,但是她也会把这点玉米秆收集起来,用手推车运来卖。虽然卖不了几个钱,但是农村人既勤快又节俭。”
 
他为自己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感到高兴,但是一切并不总是这么顺利。
 
多挣少花是硬道理
 
“‘微储鲜秸草’很好,农户愿意把自家的秸秆拿来卖,但是并不接受‘微储鲜秸草’技术,因为‘微储鲜秸草’的外包装需要包扎一层塑料膜,这层膜的价格不便宜,以前用的是国外技术,现在国内企业也可以制作了,成本虽然有所下降,但当地人还是不能接受。”蒋高明说。
 
另外,这层膜的回收问题、是否可降解等,也使“微储鲜秸草”技术推广多少与环保理念不能完全契合。
 
按照研究人员的设计,“秸秆—肉牛—沼气—农田”是一个生态链。因此,在定位研究站里还建设了一个容纳百头牛的牛舍,现已有30头肉牛入栏。
 
蒋家庄党支部书记蒋胜利从支书岗位上下来后受雇在农庄帮着养牛。他从中看到了利益,帮工的同时,在自己小院里也建了间牛舍,第一批喂养了2头牛,第二批3头牛,都与农庄的牛一起卖了。
 
他打开牛舍的小门展示自己最近刚刚买的3头小牛犊,对《科学时报》记者谈了自己未来的计划,“去年卖牛挣了7000元。把这3头牛卖了后,我要再买4头牛犊。这个小屋养不下,我已经在岭上看好地了,以后牛多了养在那里。”他已经开始施工建牛舍。
 
“7000元是一个保守、谨慎的数目。农民用的是自家田里的秸秆,有的还自己拔青草喂养,这样饲养8个月后,平均每头牛净赚2500至3000元,如果饲养3头牛,农民不进城打工年收入也能接近1万元。”蒋高明说。
 
通过实践,蒋高明等人发表了一篇名为《秸秆喂饲肉牛过程中不同饲料转化效率比较研究》的论文。文章指出,生产每公斤肉牛消耗的纯粮食为1.6公斤,玉米面用量最多为20%左右。“微储鲜秸草”混合花生糠饲这一配方饲喂肉牛净收入最高,7个月育肥过程中净收益1722元/头。考虑到综合成本和实际操作,研究人员建议,“微储鲜秸草”混合花生糠饲喂肉牛效果最佳。
 
“秸秆养殖能够把农村的产业链充分带动起来,使粮食、环境、能源三者兼顾。”蒋家庄所在地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说,“目前如果推广至村户,行政成本过高。只有示范区效应出来了,才好推广。”
 
路途很长
 
目前,蒋高明带领科研人员自筹经费,在平邑县蒋家庄和西荆埠发展了5户示范户,推广他们的“三头牛”模式——即充分利用秸秆发展肉牛养殖,同时利用牲畜粪便发展沼气,这样就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
 
他们养殖的肉牛,不用激素和添加剂,也可生长到510公斤以上。“但问题是,如果销售价格和用激素方法养殖的牛一致,则赢利空间非常小,企业不愿干。如果我们养的牛价格能高于其他牛价格10%以上,则小有赢利,如高于50%就能发展为很好的产业了。国际上,有机食品一般比普通食品价格高出50%左右。但现在国内市场还很混乱。”蒋高明无可奈何地说。
 
作为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研究人员除了按照生态学原理,设计并试验了“秸秆—肉牛—沼气—农田”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模式,还开展了一些试验项目,比如有一个大棚用于试验繁殖蝗虫,考虑今后将其作为鸡饲料;一个淡水养鱼池,让水中的食草鱼吃上农田里的“杂草”。
 
在仓库里还有蒋高明从各处搜罗来的清洁生产技术,“这盏看上去像台灯的设备是用来灭害虫的,试用后觉得它的杀虫效果比很多器具都好,我想把它放在大田中使用,这样无需往田里喷洒太多的农药。”
 
无机化肥、杀虫剂被大量运用,动物饲料里被添加了催长剂,这些都是为了在单位成本下达到最大产量。“由于有机食品生产过程复杂、周期长、动用人工多、产量低,显然成本比较高,这也是为什么有机产品的市场价格相应高出同类其他产品很多的原因。”蒋高明说。
 
除了风味不同外,目前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证实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在科学界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话题。
 
《科学时报》 (2009-4-16 A1 要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226549.html

上一篇:转北京青年报:蒋高明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
下一篇:转科学时报:“有机革命”喊不出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