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止于至善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le

博文

未占天时,更需要努力-和70后共勉

已有 3251 次阅读 2009-4-12 14:11 |个人分类:点滴人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研, 团队, 牛人, 70后, 70年代

作为一个78年出生的人,也是和国家改革开放30年一起走过来,处于这个时代改革的大时代,确实受到了不少时代的冲击。
小时候,有五年制和6年制的不同的待遇。
初中时候又有了教材改革的开始。
等高中时候教材就大面积换掉了。
大学三年的时候,99年的全面扩招开始。
大学毕业又没有国家分配的事情。
机遇和挑战同在,只是现在留给我的机遇确实很少。
工作了三年后又出来读书,在08年,99级的扩招后的博士毕业,博士已经贬值了。
就如2001年我们这批人还在嚷着换工作,99级的同学进来后就不再说离开了一样,就业的难度逐年增加呀!
等在2010年,这些同学博后出站了,博后又要好多人出现了。
回头看看80后也确实是后生更可谓,我们这些70年代的同学们生存空间就更不容易了。
对于科研上,我只有百倍的努力,补救知识和年龄上的不足,希望可以对行业有点点推动吧!
 
中青报:科研领域,“70后”将成被“抛弃”一代?
“我们现在很着急,因为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在科研上还不成气候,没能形成一个领军的团队。”中科院某研究所的一位负责人在谈科研人才培养时,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这是所里一直忧虑的事情。
 
他说,理论上,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科研人员现在应该是崭露头角的时候,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中,拿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简称杰青)”的时候一般是30多岁,超过40岁的很少。而现在所里30岁以上的拿到“杰青”的只有两个人。
 
据负责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与管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统计,目前“杰青”平均年龄已经远远高于2000年之前的年龄。
 
例如,2008年7月召开的“200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工程与材料专业评审会”最后的情况通报中显示:“申请人整体年龄偏大”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其中材料组和工程组申请人40岁以下的分别只有32.1%和21.1%,绝大部分申请人年龄集中在41~45岁之间。
 
“60后”年富力强,“80后”后生可畏,“70后”遭遇前后夹击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还年富力强,‘80后’的一批人已经是后生可畏,我们是挺尴尬的一批人。”某研究所的王博士是1972年生人,不折不扣的“70后”。他在日本读完博士,又做了几年研究,因为觉得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发展空间大,学科能力也比较强,就回国了。可是回来四五年了,评研究员还是遥遥无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99-225721.html

上一篇:【科研进行时】090412
下一篇:我们太幸福了呀
收藏 IP: .*| 热度|

1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