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清教授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qyang 看博客、写博客,快乐每一天! 上海交大杨汝清

博文

白岩松 PK 姜瑜 ? 精选

已有 8284 次阅读 2008-4-17 07:46 |个人分类:日记随想

                                                                 


                        读《白岩松: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和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法国应反思“抵制家乐福”》的感觉

                              图/Google     文/青水洋

      我是一名理工科老师,不大懂政治的复杂,国际关系的玄妙,但今天读了网上白岩松的《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和外交部发言人姜瑜的《法国应反思“抵制家乐福”》却体会到了两种不一样的感觉。
      白岩松在文章里说:
      “五月一日我肯定不去家乐福,然而却不是因为抵制,……即使许多人因为抵制而没去家乐福,相信那一天,家乐福也会人不少。因为对于个人来说,日子也不应政治的干扰;更何况,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等于太给别人面子。而且,家乐福里的职工大多是中国人,这不是另一种内讧吗?”
      白岩松认为:“奥运火炬并不是北京的,它属于世界也属于全人类,有人捣乱,它捣的也是全世界的乱,我们完全可以更平静更从容一些。当看到身边有些人很委屈很‘生死’的时候,我总是劝他们说:你一生气,人家就真的实现目的;而如果你不生气,并继续执著地做好自己该干的事,继续在奥运火炬传递中点燃激情传递梦想,那么捣乱者就会被人们以小丑的方式留在记忆深处。用我们的平静与大气,给他们一个这样进入历史的机会吧!”
      白岩松是我一直佩服的新闻主持人,因此 我看他的文章都比较认真。但这次看完后我突然感到心里一阵不舒服,血压有点上升,然后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坐在了沙发上,手足无措。我惘然了,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对法方近来的一些不光彩的表演,我们能做什么,能作些什么反应?
      我们可能应该穿上西装、打上领结,“平静与大气”地对那些人说:“Salut(法语发音念:傻驴,你好的意思),我们不生气,我们该干啥还在干啥,我们还要靠你们吃饭呐。”
      不久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了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的答记者问,赶忙到网上查文字资料。
      有记者问:因为巴黎发生的干扰奥运火炬传递的事件,现在网络上有人号召中国民众抵制法国商品,特别是法国超市家乐福。中方是否支持这种抵制活动?中国一直称法国是朋友,中国怎么看待目前针对法国商品的抵制活动?
      姜瑜说,最近一些中国民众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意见和情绪,这些都是事出有因,法方应很好地深思和反思。我相信这些中国民众会依法来表达他们的合理诉求。
      姜瑜说,做朋友是需要双方都作出努力的,我们不能一方面听到法国表示重视中法关系,同时又经常看到一些中国人民不能理解和不能接受的事情发生。我希望法方能够倾听中国人民的声音。
      姜瑜作为发言人,外交辞令一般会比较多,所以经常我看得不是很仔细。但这次我看完姜瑜的这段短短的讲话,突然心里舒服了,血压下降了,觉得浑身有力,因为心里好像有了主心骨。
      姜瑜没有正面回答“中国民众抵制法国商品”问题,也没有对这些情绪带有批评或指责,而是针锋相对地指出:“这些都是事出有因,法方应很好地深思和反思。”并且软中带硬地说:“我希望法方能够倾听中国人民的声音”。
      正是中国人民发表了这种“意见和情绪”,有了这个“事出有因”,才使姜瑜的回答如此大义凛然,底气十足!她的有理有节,以守为攻、柔中带刚的讲话,成了最近事件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一次发言。姜瑜代表政府的发言,保护了广大人民必然的愤慨和热情,使热爱祖国的同胞更加趋于团结。
      姜瑜明确指出:“我相信这些中国民众会依法来表达他们的合理诉求。”的确,去不去家乐福完全是个人的事,大家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也用不着大惊小怪的。
      刚才一朋友告诉我,最近他肯定不去家乐福,不是因为抵制,是因为情绪不好,到那里万一与收银员吵起架来,那不成了“内讧”了吗?更何况华联、联华、国美那里有更多的中国职工,总不能让他们下岗吧!
      一些白岩松的“粉丝”说,可能是因为群发短信影响了他的情绪,但愿如此!

      许多名人会因此而变得像姜瑜那样成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73-21948.html

上一篇:“打劫银行”作业与抢银行机器人
下一篇:难道我们的先人“遗漏”了大脑?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7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