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对“兴趣”的兴趣(人之思考17) 精选

已有 4491 次阅读 2008-4-14 15:22 |个人分类:关于人的思考|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说到“兴趣”,很少有人不知道,说得极端一点,甚至幼儿园和小学的娃娃都会将 “兴趣”和喜欢挂在嘴上。然而,“兴趣”到底是什么,一个人感“兴趣”的时候是怎样一种感受,有无规律可循,我们为什么都觉得“兴趣”好,它究竟有些什么作用……这些真要追问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说弄清楚的。

 

    应当看到,一方面,“兴趣”现象人人皆知,并且都尝到过它的甜头,那就是只要兴趣产生,当事人便欣喜万分,难以舍弃,情深意向,而且潜心投入,无冤无悔,无须奖励。“兴趣”的社会知晓度可谓空前。不管你是谁,如果想笼统表明自己行为的理由,或者为了对别人的行为表示赞赏……用“兴趣”一词表达非常贴切。谁也不会觉得用“兴趣”说事解释有什么好诧异的。不信,你可以上网借助百度用中文关健词“兴趣”搜索或google一下,便有数百万乃至数千万条有关“兴趣”的信息呈现在面前,让你眼花缭乱。可是,仔细阅读,未免扫兴,这些信息传递的都是“兴趣”的常识性看法,无非是将“兴趣”作一种隐喻、一种托词:什么学习“兴趣”、艺术“兴趣”、“兴趣”爱好、培养“兴趣”……如此这般,颠来倒去。假若你要从中获得有关“兴趣”的进一步信息和启迪,估计多半会落空。

 

    何以见得?这是笔者接下来要说的另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审视,“兴趣”归属心理学的范畴,这就决定了了解“兴趣”的特殊性和艰难性。“兴趣”与其他心理活动一样,虽然客观存在,可是其表现和活动形式即“兴趣”的表露体验等却别具一格。因为它是一种主观精神活动,不能简单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予以探讨,实证、可重复性等准则在这里不再灵验。“兴趣”牵涉面较宽,既触及感觉、认知,又离不开情绪、体验,既有无意识的成分,又有意识的成分,既有感官意识的作用,又受非感官意识的影响,因而“兴趣”虽然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它的独特滋味,但是由于关注点、兴奋度、主观性等因素的差异,心理科学家们据此经验性调查分析得出的有关“兴趣”的看法见仁见智就十分正常。所以,认识“兴趣”、研究“兴趣”任重而道远。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它有趣就有趣在:“兴趣”原本挂在嘴边,熟视无睹、时常思恋,某天当有人问起这是什么,它忽然成了陌生的 “神秘物”。这种情境有点像古人习惯将天上“明月”作为吟诗抒情的对象,却很少去深入思考月亮为何这么亮这么圆一样有趣。不过,时代毕竟不同了,况且科学不同于吟诗,大家都对“兴趣”一知半解会殃及科学的名誉。笔者带着好奇的心态,去图书馆翻阅了我国有关的中文学术期刊。其中包括:《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等。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翻阅了数十本近3年来上述几乎所有的双月刊或季刊,竟然没找到一篇是研究“兴趣”的论文或专述。回想起好几年前为了核实某资料,笔者也曾查阅过上述期刊,也只看到一篇论文论述“兴趣”。

 

    这是什么缘故?难道,“兴趣”真的如此神秘、如此非同寻常!是“兴趣”的研究不重要?好像不是。实际上,我们只要留意近年来的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兴趣”一词出现的颇率非常高,足以说明,大家早已将“兴趣”作为自身参与各种活动的重要精神支柱。比如,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有赖“兴趣”,科学家搞科研依靠“兴趣”,企事业实施人才战略得与“兴趣”结缘,至于读书、科普、创新、各种业余爱好……与“兴趣”的密切关系就更加众所周知。一句话,人们对“兴趣”越来越关注。

 

    是“兴趣”的研究困难重重,无法推进,好像也不是。互联网的便捷,让我们可以查到西方国家对“兴趣”研究不断深入的蛛丝马迹。虽然有的网站设置信用卡收费等障碍,无法看到最新的文献资料,但是凭能够搜索到一些信息看,足以说明事情的真相。“兴趣”不仅是可以研究的,而且作为人的一种积极情绪(大多数人这么认为),它的共性特征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揭示。比如,什么是“兴趣”(参见上一篇博客),“兴趣”如何产生,“兴趣”怎样发展,“兴趣”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兴趣”研究成果的应用,如“兴趣”与学习、“兴趣”与职业等……有关“兴趣”的研究著作也已问世。

 

    事实十分明显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需要利用“兴趣”理论指导实践,然而可以参考借鉴的资料却相当少,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落后于西方国家。这对广大科学教育出版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挑战。我们的专业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科学教育研究人员,如果能把一部分注意力转到这方面来,无疑会受到极大的欢迎。笔者由于年岁和精力的限制,也许不能做什么事情,但是考虑到“兴趣”首先对教育、科普有着昭然若揭的效益,有时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比如,能否以产生“兴趣”的要素提纲挈领,构思新型的教科书,编写新一代的教辅读物;能否利用“兴趣”的规律推进我们的科普创作(见博客“兴趣:科普书赖以吸引读者的灵魂”)。又比如能否根据“兴趣”对科学的驱动功能,对杰出科学家的宝贵经验开展尝试性的规律性探讨。当然,这需要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科学期刊社、出版社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才行。

 

    概言之,笔者对“兴趣”的兴趣,是受“兴趣”研究成果的启发而萌生。“兴趣”的产生绝非偶然,一个人遇到的事物对象越是新奇、复杂,越是不确定,兴趣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强烈,他或她就会越觉得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在呼唤着自己去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21636.html

上一篇:兴趣是什么?(人之思考16)
下一篇:重要≠感兴趣(人之思考18)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