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终身教授的评定过程 精选

已有 11624 次阅读 2008-4-11 07:38 |个人分类:有关科学与教育|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我在前一篇博文中(1)谈了招聘研究人员的过程,这里谈一下终身职位的评定过程。西方体系中所谓的终身(tenured)教授,指通过了评定 ,一个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成为副教授(副研)。 这个位置保证他在没有特别的情况下(比如个人犯法,学校财政巨大的削减,等等),能够永久拥有这个位置,直到退休。 拿到终身教职成为副教授,一个研究人员才真正成为雇佣单位的一员,并且有点铁饭碗的味道。相对而言,公司里面的职位有更好或者好很多的报酬,但稳定性相对比较低,说被开就被开。科研终身职位体系的设立,基于科研的成果需要研究人员长期、安心、稳定的努力才能达到这样一个认识。一个人从被聘为助理教授到获得终身教授,一般要用五年的时间。大多数的机构在助理教授第二年结束时,会对他有一个评估,提醒他什么地方做得不够,要在今后几年中注意和努力。到第五年时,评估开始。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1)被评人准备自己的资料。这包括个人的陈述,介绍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研究,教学,以及专业领域有关的活动。研究对于一个研究型的大学或研究单位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个人可以对自己研究的工作量,重要性,成果等提出说明。但硬指标通常是两个:发表的文章数目(包括付印中的)和申请到的研究基金。除了数量,文章发表在什么地方,文章的质量等也会被考虑。研究基金也很重要,因为这边(美国)的机构有很大的抽头(overhead),通常会在50%到100%之间。也就是说,如果你做一个研究项目要用一万元,你必须要申请到一万五到两万,其中的5千到一万被单位拿走。这个比例各个机构不同,一般越好的机构,抽头的比例越高。对于一个能拿到基金的人来说,他实际上是自己在为自己找工资(至少是一部分)和科研经费,而没有花单位的钱;甚至为单位带进更多的钱。
    除了文字陈述等,被评人要给一个公开的演讲,介绍自己这几年最重要,最好的研究。

    2) 同行评议。聘用机构的有关主管会根据被评人提出的名单和主管自己的名单,向被评人研究领域里的人(一般是学术上被人认可的人)发出评审材料,让他们对被评人做出评议。评审材料包括评审人个人的陈述,简历以及这五年当中发表的所有研究文章。评审材料一般会寄给10到15个人,通常会收回5到10份评审意见。

    3)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一般会有5个单位内的人和两个外单位的人。本单位的成员一般任期两年,然后轮换。外单位的人是被评人专业圈子里的人物,熟悉被评人的研究。评审委员根据所有材料以及多年共事的经历进行评审,这个过程极为严厉,基本上没有能蒙混过关的可能。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发表文章数量和质量都够,而且至少有一个像样的基金,他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过。如果有人在《Nature》或《Science》上发过文章,会有一定帮助,但如果其它类型的文章数量不够,仍然不能过关;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例子。在研究型大学里,教课的好坏会影响评定,但不如研究来得那么严重。在研究机构里,日常工作(除了研究外)中的贡献也会有影响,但不如研究那么严重。在学术圈里的活动,比如在学会的工作,做刊物的编辑,参加基金评定,等等,只是一个参考内容,一般不会起决定性作用。所以,专心在研究上多做出成绩和获取基金是拿到终身位置的关键。

    4)评审结果会出现各种情况,有的会很复杂,甚至弄到法庭上去打得一塌糊涂。大体可以有两种状况。一, 通过。可能是无异意通过,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部分委员同意通过,而主管人员又采取了多数委员的意见。二是没有通过。这里会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致认为不应当通过,应结束聘用。在这种情况下,会给被评者一年的时间,让他去找工作。找到了,你去新的工作单位;找不到,你就失业了。在没有通过的情况中会有一些特例。比如,没有达到标准的人是女性因为怀孕生孩子,或者生病,或者其它工作上的事情牵扯了时间,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聘用单位会给被评人2-3年的时间,让他(她)继续工作。2-3年完了后,再进行一次评审,同样的过程。过了皆大欢喜,没过走人。



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0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21289.html

上一篇:如何招聘教授、研究员?
下一篇:《梅娘曲》
收藏 IP: .*| 热度|

1 刘立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