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力论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apple

博文

中国汽车产业高新技术功底尚浅-(转帖)

已有 4344 次阅读 2009-2-4 10:26 |个人分类:技术力论坛|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电子, 汽车产业, 高技术

中国汽车产业高新技术功底尚浅

侯宇明

 
目前,我国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技术已经很高,但在电子控制的最核心领域掌握的却不多。真正掌握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需要我们的汽车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
 
如今再去讨论半年前的一些事情多少有些显得过时,但探讨个案背后深层次的矛盾,无论任何时候却都值得我们深思。
 
2008年6月,就在国家即将实施国Ⅲ排放法规之时,中国重汽推出了H泵+EGR发动机国Ⅲ重卡产品,由于价格较电喷技术的国Ⅲ发动机重卡产品低了很多,购买者趋之若鹜,但由此也引发了行业内的一次大规模讨论。除了有关EGR技术存在着发动机重大隐患之外,争议还包括,作为一种应对国Ⅲ的缓兵之计,EGR能否满足未来对国Ⅳ排放的升级要求。
 
“引来纷争的关键原因其实还在于它的价格便宜。” 在东风科技部部长、汽车专家侯宇明看来,在价格敏感的重卡行业,这意味着中国重汽的EGR产品将占领着更多的市场份额。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去年重卡行业“前高后低”的走势之中,搭载EGR发动机的中国重汽重卡产品一枝独秀。
 
“但EGR本身的技术并不高深,以前国外也有厂家进行研发生产。在国内,任何一家有规模的卡车企业也都能制造出来。问题是,在此之前大家都没有想到要对它进行研究,事实上,也没有人敢这么想。EGR确实让人头疼,但这恰恰是中国重汽的高明所在,这种想法和精神值得佩服。虽然这不是希望看到的结果。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怎么就没有出来既不是电喷也不是EGR的另外一条创新路线呢?即便是成本高点也可以。”侯宇明直言不讳。
 
来自中国重汽的说法似乎也证明了这一分析。
 
中国重汽生产EGR实际上是迫不得已。原因很简单,符合国Ⅲ排放要求的发动机的电控共轨系统被外资企业所垄断的事实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的痼弊,国内发动机企业对此怨言也颇多。无奈之下,受中国市场的影响以及与海外垄断企业抗衡的思想左右。中国重汽才推出了EGR发动机产品并对其垄断行为进行了一次有力打压。尽管它备受争议并需要付出诸多的代价。
 
资料显示,在国内当前的国Ⅲ柴油机市场中,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博世高压共轨系统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两年前,博世向中国提供的高压共轨系统的价格每套为2万元以上,而且收取一笔价格不菲的产品标定费,利润很高。
 
中国重汽生产EGR的做法似乎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并最终使得博世对其产品价格下降。2008年9月,博世共轨系统对国内发动机企业进行大范围降价。降价的幅度高达一成,尽管降价针对的主要是小型发动机的共轨系统,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中国重汽与之抗衡的一种胜利。尽管博世对此并不以为然,认为类似的降价博世每年都会有好几次,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
 
此外,国内企业近两年对于柴油机电喷系统的研发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也让垄断巨头们有所顾忌。
 
据悉,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辽宁新风集团吉尔燃油喷射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始试配和准备生产;成都汪氏威特的电控组合泵已经开始小批量装车;一汽也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高压共轨国Ⅲ柴油机。另外,日本电装、德尔福等强劲竞争对手的高压共轨产品也陆续登陆中国,其中,电装的高压共轨系统生产工厂早在2007年已在常州开工建设投产。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博世一统天下的局面可能会被打破。
 
“现在全世界生产发动机的企业都离不开博世的高压共轨系统。如今,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的很多厂家也掌握了类似的技术。但我们的产品性能却始终达不到博世的精度水平。很多企业做这种产品是没有问题,但大规模的产业化就有些困难。我感觉,中国的制造工业水平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就像是我们的自主品牌轿车那样,表面看起来还不错,但仔细观察,却总感觉它存在着一些差距。我们的卡车也是如此,尽管外观已经和国外的高端产品差距不大,但仔细观察,却总是在细节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产品制造的精度还有待于加强。”侯宇明告诉记者,在当前汽车技术不断推进的过程之中,中国的汽车产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和精细加工领域功底尚浅。
 
目前,我国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技术已经很高,但在电子控制的最核心领域掌握的却不多。“我们还没有真正掌握这种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这需要我们的汽车企业共同努力。”在侯宇明看来,中国人其实并不缺乏发明创新能力,但将样品生产成产品、继而转化为商品的能力却和将产品精细化的能力一样相对较弱。
 
侯宇明说:“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也在对一些高附加值的新技术进行研究,但研究归研究,如果拿到企业去却总不是那么一回事,在应用上就差了很多。这也反映出了我国汽车技术在产学研一体化领域的弱势。在国外,产学研一般都是建立在中长线的合作基础之上,而在中国则严重脱轨,产、学、研严重分离。即使有这方面的合作也是松散的,这样就导致了研究成果无法变成产品投入市场,使研究机构无法实现真正的成长和沉淀,使企业无法带来更大的技术提升。这其实对我们产业的发展很不利。我们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四大发明,但这四大发明在现实中应用的却不多。相反,国外把我们的火药拿过去进行应用,再来打我们,这种教训很惨痛。”
 
“此外,苏联的惨败也值得我们吸取教训。”在侯宇明看来,苏联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都和美国相当。然而,他们的高科技却只为国防军队服务,结果造成了国强民穷的局面,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而美国却由于可以将原本军用的高科技快速地转化为民用,因此,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啊!”
 
眼下的经济危机,或许会给我们的汽车企业一次沉淀、蓄势待发的机会。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虽然国家投入的4万亿元资金汽车企业很难能够争取到,但刺激消费却可以很好地拉动国家一连串的经济。因此,我们的汽车企业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准备。一是要加大核心技术领域和精细加工领域的研发水平,以便在未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尽管加大科技含量起到的效果也许并不能立竿见影,但却对我们的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大有好处。二是要加大产学研的力度,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科研部门来说,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都将有利于提升双方的品牌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建设。”侯宇明表示。
 
《科学时报》 (2009-2-4 B1 中国汽车周刊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2-212847.html

上一篇: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转帖)
下一篇:中国软件学印度必死-(转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