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稗子饼与玉色粥

已有 11271 次阅读 2009-2-1 17:40 |个人分类:植物猎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长芒(左)和短芒的稗

    我的祖父,是旧北京工商界一名白手起家的商人,他既当过鲜果局的大掌柜,小的时候,也曾吃过稗子面儿的饽饽。而他最爱给我讲的,是他吃稗子面儿饽饽的事,为得是教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可惜,从小到大,我却一天苦中苦也没吃过,因此“人上人”的好事自然也轮不到我来做。他告诉我,稗子,那是稻地里长的一种野杂草,它结的籽儿,连牲口都不爱吃,可人得吃,吃到肚儿里好不至于饿死。

    稻地,我是熟识的。以前,在离我家不远的颐和园周围,有西山泉水灌溉的大片沃野,特别是以西、以北的原野上,一片片亮晶晶、绿油油的稻田碧玉般的错落其间,大有“北国江南”之感。农户们所种的稻种,就是那闻名海外的,连乾隆爷都大加赞赏的“京西稻”。过去的北京人几乎都知道京西稻好吃,其熬出的粥,稻香浓郁,颜色也不是白的,而是一种淡淡的,朦胧的绿,象和田出产的青白玉,如果再静置一会儿的话,粥的表面就会起一层朦胧的,天青色的“粥油”,就是如同汝窑的那种天青色,把这样的粥盛在雪白的瓷碗里,旁边再配上一小碟腌成琥珀色、小葫芦状的甜酱甘露,你说这是在吃早点呢?还是在欣赏工艺品?

     稻地除了给人提供吃的,还能给鸟儿提供吃的。养鸟儿,不能光喂粮食,需得隔三岔五去给它们打些个“野食儿”,羽毛儿才会亮泽。稻蝗(一种专门啃食稻苗的蝗虫)和稗子,在附近的稻田里都能大把的得到,对我来说,就算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鸟食了。这稻蝗长得个儿虽不大,但比较懒,比大蝗虫(东亚飞蝗)好逮得多;而稗子,就数稻田里的果穗儿昂扬多岐,饱满肥大,鸟儿最爱吃。因此,每当我提了网笼(一种装虫的器具,用铁纱围成,上以白棉布扎口儿)或攥着小布袋儿(盛稗子用的)出现在田埂上时,周遭公社的社员都不会横加阻拦,他们都知道:我到田边儿上去是帮他们除害的,有时还会送我一条黄鳝或两条泥鳅之类的“礼物”。

    只有深入到田里,你才会知道稗子的“凶恶”,这东西,长在水田里,与稻子抢养料,而且收割时其种子极易混入到粮食里,从而影响商品粮的质量。当地的社员都很勤奋,草除得也勤,但在当时没有先进化学除草剂的条件下,光靠人工,是很不容易把稗子清除干净的。稗子与稻子,都是禾本科家族的成员,可一个稗属,一个稻属,从果穗上看是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的,但由于长期“寄生”在稻田里的缘故,稗子处处学着稻子长,同为丛生的秆,同为线形的叶,极易蒙过除草关。社员们说,“尤其在苗儿刚出土儿的时候,长得跟稻子象极了,不留神根本看不出来,等容易看出来的时候,它都抽穗儿了;而且稗子这东西熟得早,稻子没割,它就熟了,熟了(的种子)就掉到土里,来年又会出芽儿”;“尽管它样样儿学着稻子长,但仔细瞅还是能瞅出来的,你瞅那田里比稻子长得‘黑’(稗子的叶色深),长得‘软’(不如稻子敦实挺拔)的,叶当中间儿有道儿‘白’(指中央叶脉)的就是稗子!”

    多少年过去了,我已很久不再养鸟;京西稻和玉色的粥,也早已不见了。昔日的“北国江南”如今已变成水泥丛林,先是修路,断了水脉,再是盖楼,占了田野,然后就是出售商品房......,那里的人们再也不必为分清稗子还是稻子伤神了......(段煦 文/摄影 博物地理 www.bowudili.cn )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8-212458.html

上一篇:北京有狼!
下一篇:嫩老倭瓜炒着吃
收藏 IP: .*| 热度|

1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