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讯台/科学新闻评论 Science and Media in Chin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ujun 一位科学记者的观察

博文

纳米技术,让公众从“上游”参与

已有 4256 次阅读 2009-1-17 00:08 |个人分类:个人作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纳米之惑

《财经》记者 李虎军   [2009年01月16日 18:02]  

对于纳米产品已大行其道的中国,除了切实加强风险和伦理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尽早建立公众沟通和参与的渠道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李虎军】韩国三星公司(下称三星公司)或许没有料到,它推出的一种高技术产品——纳米银洗衣机,竟然会引发轩然大波。
  这种洗衣机的内筒含有尺寸为纳米级的银离子。三星公司称,纳米银可以去除衣物上99.9%的细菌。但著名环保组织“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则要求三星公司召回纳米银洗衣机,理由是纳米材料可能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

    2009年1月14日至15日,在英国研究理事会中国代表处于北京举行“纳米监管与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的角色”学术研讨会上,英国爱丁堡大学科学技术与创新研究所的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教授表示,纳米技术的安全性如此引人关注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纳米革命”的两面
  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数万分之一。在小于100纳米的尺寸范围,很多材料可以显示出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例如,一些含有纳米材料的化妆品,就非常容易被皮肤吸收,这对于爱美女士而言不啻为福音。
  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尺度下,很多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不寻常的属性,很多人士将纳米技术视为另一场工业革命的引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里·克罗托(Harry Kroto)就曾经将纳米技术的重要性与瓦特的蒸汽机相提并论。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也曾经预测,到2012年,全世界纳米技术产品的市场将超过1万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纳米技术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经费。与此同时,“纳米革命”的另一面,即纳米技术潜在的风险,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已经存在大量天然或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纳米颗粒物,如空气中的超细污染物颗粒。而纳米尺度的超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甚至远远大于已经被中国环保部门纳入日常监测的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
  同样地,人们担心,在人工纳米材料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由于其特性与常规物质有很大差别,也可能给环境和健康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当然,由于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目前尚缺乏与纳米材料风险有关的科学数据。就三星公司的纳米银洗衣机而言,目前也并无证据表明其纳米银材料已经对环境和健康构成危害。
  不过,“风险预防”或者说谨慎性原则,在全世界都正在深入人心。人们希望在纳米技术等新技术的风险出现之前,尽可能地进行防范和干预。
  在“风险预防”的实践中,公众及早参与成为关键环节之一。在英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让公众从“上游”参与纳米技术研究和政策的讨论,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以转基因为鉴
  这种风尚的兴起,与转基因技术发展目前所遭遇的尴尬局面可以说不无关系。
  一方面,转基因技术迅猛发展,大豆油等转基因食品已经出现在全球各大超级市场的货架,还有更多的转基因食品在排队等待上市。但另一方面,很多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充满疑虑,甚至表达出强烈的反对之声。尤其是在欧盟,这种态度更为明显。
  英国杜伦大学风险研究所负责人菲尔·麦克纳顿(Phil Macnaghten)教授告诉《财经》记者,要想避免纳米技术重蹈转基因技术的覆辙,让公众更早参与对话和讨论影响纳米技术的研究和政策,或许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如果只让公众在“下游”参与,很可能为时已晚。或许届时,已经很难改变公众业已形成的印象或者说认识了。
  目前,在欧盟经费的资助下,麦克纳顿教授及其同事正在从事一项名为“深化伦理在新兴纳米技术领域中的运用与参与”的研究。
  这个研究团队募集了一些公众,由项目组提供纳米技术发展的背景信息,然后进行先后两次讨论。他们发现,很多人对纳米技术的发展表示担心,但并不是一概地反对或支持,而是提出了很多具体问题。
  麦克纳顿说:“公众关心的问题有很多,比如,谁来掌控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会不会带来危害?某种纳米技术产品是不是真正为社会所需?”
  麦克纳顿教授透露,一个月后项目组将举行一次研讨,邀请公众代表与科学家和官员共同讨论纳米技术发展的政策走向等问题。


负责才有未来
  另外一个值得欣喜的变化是不少科学家也表示出“负责任地”研究纳米技术的积极姿态。
  早在四年前,英国剑桥大学纳米科学中心主任马克·韦兰德(Mark Welland)教授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邀请社会科学家罗伯特·达博岱(Robert Doubleday)博士加入其研究团队。达博岱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公众参与在纳米技术政策中的角色。
  此外,剑桥大学纳米科学中心还发起了“纳米陪审团”(NanoJury)活动。这个“陪审团”由25名公众代表组成,通过这个平台,公众可以充分表达他们对纳米技术研究和政策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转基因食品的问题上与很多科学家几乎是水火不容的绿色和平组织,也是“纳米陪审团”的发起者之一。
  达博岱博士告诉《财经》记者,更多地倾听公众的声音可以让科学家和决策者们认识到,纳米技术研究也是一柄双刃剑,其潜在影响非常复杂。
  相比之下,虽然在中国的市场下,形形色色的纳米产品已经铺天盖地,从纳米洗衣机到纳米药物甚至纳米鞋垫等比比皆是,但中国学术界对纳米技术的风险和伦理等问题的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伦理教研室胡林英博士告诉《财经》记者,中国是纳米技术这一新兴领域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科学家们所发表的国际论文数已位居世界前列,但纳米技术的风险和伦理研究明显滞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邱仁宗研究员甚至还回忆起几年前中国科技部组织的一次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技术计划(863计划)的会议,科技部一位负责人表示,“当务之急是在技术上追赶发达国家,而不是关注什么风险和伦理”。
  当然,中国科学界的观念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政府部门的研究经费也已经开始资助一些科学家研究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和毒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社会科学家们依然难以得到资助来研究纳米技术的相关问题。至于广大的中国公众在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等领域,则更谈不上多少知情权和话语权。这种现状令人担忧。■

@科学公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8-210425.html

上一篇:法学专家称科研不自由影响诚信行为
下一篇:禽流感频频袭击中国,人传人再次出现?
收藏 IP: .*| 热度|

2 曹聪 蔣勁松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