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s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sk

博文

[原创]我国的媒体何时能成熟起来

已有 4297 次阅读 2009-1-12 11:45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三鹿毒奶粉事件责任人被判无期徒刑,这昭示了政府下决心整顿我国食(药)品市场环境,顺应了公众需求安全食品的基本愿望。该事件发生的近几个月来,经由国内媒体铺天盖地的传播,给国内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有关食品添加剂生活科普知识课。但是,面对我国当前公众科学素养普遍较低的现实(2%),我国媒体的社会责任尤其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舆论误导的后果是严重的。例如2008年秋冬之交发生的柑桔“蛆虫”事件,给广大果农、商业物流、批发零售商带来了多大的损失啊!这种事件近年常有发生,它已经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下面就将笔者职业生涯研制阿斯巴甜关键原料,从L-苯丙氨酸到阿斯巴甜过程中遭遇媒体所发生的令人不愉快的事倩陈述出来,以解除公众对于真正资格的高科技食品添加剂产品阿斯巴甜的不必要的“惊恐不安”心理,有利于推进国家层面早在1985年提出开发二肽甜味剂阿斯巴甜新糖源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成都商报》(2008,11,22第20版)的一篇科普短文“无糖就是健康?其实没对”,以及近来国内的一些媒体也一窝蜂似地刮起了对二肽甜味剂阿斯巴甜舆论误导之风,提出的所谓“科学证据”仍然是如同十多年(1995或1996年)前,笔者联想起同《四川农民报》首次为阿斯巴甜和L-苯丙氨酸“打口水仗”的无奈而尴尬的“鸡同鸭讲”局面。当年笔者作为领头羊带领我的非主流“山寨团队”,远赴江苏连云港同该市的一家“山寨”式“民科”企业合作,拚搏奋斗三年,终於造成了在国内由主流“官科”团队十年“国家攻关”未果,反而由我们首次突破,产生了具有本土知识产权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新工艺公斤级中间试验成果的可喜局面,标志着国产阿斯巴甜瓶颈原料L-苯丙氨酸问题的解决有了希望(后来绍兴亚美生化公司取得成功);这次《成都商报》该短文又耸人听闻宣称“阿斯巴甜可导致老鼠患癌”,宣称这是来自2005年10月俄罗斯媒体的报道,并还说英国议会食品与环境委员会成员威廉姆斯甚至认为“阿斯巴甜比苏丹红更危险”;如前所述,十年前的《四川农民报》,也曾鹦鹉学舌般地报道了据称也是来自英国泰晤士报网上新闻,说“阿斯巴甜致癌”。针对当时《四川农民报》这一不实报道,笔者作为直接参与研发阿斯巴甜关键原料L-苯丙氨酸的团队成员,且刚取得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新工艺的省部级中试鉴定成果,故豪情满怀地乘兴出来想给该媒体上一堂“科普知识”课,正儿八经地写了一封致《四川农民报》编辑部的信,正面地陈述了笔者的见解,负责任地指出该报不能这样报道,有误导公众之嫌,且同国家开辟新糖源的方针相左。但是该报社负责人将这封信层层下传,最后由一位撰写该新闻稿的年青记者按我信中提供的电话号码,给我回了一个电话,气势汹汹地指责我“多管闲事”、“你懂不起”,当时顿觉得作为所谓国家级公益性学术研究机构,时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的我,太斯文扫地了,只得自叹:“《四川农民报》”真是太“农民”了!”(这里不含不尊重农民朋友的意思)。   
 
        阿斯巴甜这种二肽甜味剂(L-天门冬氨酰-L-苯丙氨酸甲酯)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口味纯正,现已成为全球主力型,成长型低能甜味剂,年消费量近或超二万吨/年。自从1965年美国一家制药公可在研制胃药时偶然发现粘附在指尖上该物质呈现似蔗糖特别甜味,并开发成甜味剂以来,其安全性早己经由FDA数度评估,它是安全的,其不适合的禁忌人群仅为发生遗传性疾病苯丙酮尿症(PKU)低发病率(我国新生儿发生率低于万分之一)人群,可以说是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现己有近200个国冢(地区)批准使用。记得当年我们的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新工艺中试成果鉴定后的1996年春节团拜会时,时任主管四川工业经济的蒲海清副省长当听到有关L-苯丙氨和阿斯巴甜项目进展情况汇报时,当即表态支持该项目在四川的开发,四川省是缺糖大省,每年均需调进(购买)30万吨原糖,而本省自有生产的粗苯资源无法利用而调出。如果该项目在四川开发成功,经由这种生物化工链式深度开发,即由苯(和/或甲苯)→苯甲醛→肉桂酸→L-苯丙氨酸→阿斯巴甜,那么只要建立起产能2000吨/年阿斯巴甜的生产线,就可以成功填补我省食糖缺口,遗憾的是这种不占用农地的高新工业生物技术项目最终仍在长三角的几家企业开花结果,技术源头的四川仍与此项目擦肩而过;直到今天笔者仍然坚信该项目在四川仍有工业开发的价值,它比发表数十篇Sci论文更有价值。令人不安的是,十多年过去了,我亲历见证过的该项产业在四川的发展仍然为零;反观具有先知先觉的沿海企业现己有五家阿斯巴甜产能千吨级的外向型企业,国内的消费市场刚起动,估计1000级/年水平。例如,国内首家实现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联产阿斯巴甜的绍兴亚美生化公司,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面前企业生产不但未受影响,产品零库存,年底前夕又重新开工启动阿斯巴甜生产线,产品大部销往美欧,成为一家稳定型成长外向型企业。   
 
       现近年美国国内对阿斯巴甜的消费量已达到1万吨/年,成功地替代了200万吨/年蔗糖,而国内的现状及开辟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和阿斯巴甜内需市埸的科普舆论环境又是如此地差强人意,仅以四川的这两种报纸(《成都商报》,《四川农民报》)先后10多年来,它们的科技素养还难以担当对高科技领域资格好项目及产品的正确准确地宣传报道。为什么总是发生选题错误,误导公众的问题?商报该短文结尾还熬有介事地加上一句“但欧洲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称,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阿斯巴甜致癌。”真是屁话!不知你们这帮国内西部传媒的“精英分子”何时能长大成熟起来,这是否是同我国高中教育阶段“文理”分科带耒的后果有关?如果你们能正确地有社会责任感地对四川新糖源的开辟作出积极而不是负面的科普宣传报道,那就是媒体成熟起来的标志,而不是“帮倒忙!”大众传媒正确科学的舆论导向,提高国民大众的科学素养,任重道远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804-209740.html

上一篇:[原创]科技领域里的“山寨精神”赞
下一篇:[原创]合成生物学与绿色制造—我国如何从甾体药业大国转变为甾体药业强国
收藏 IP: .*| 热度|

3 迟菲 魏玉保 iwesun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