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阁科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enrose

博文

从“一字千金”说起 精选

已有 7811 次阅读 2008-3-30 22:58 |个人分类:信笔小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相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公布于咸阳城门, 声言有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千金。

事实证明,文字也可以卖钱,比如所谓书生或作家,就是“卖字”为生。历史也表明,文字也可以值很多钱,吕不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吕氏春秋》居然因难以增删一字而获得“一字千金”的美誉。《吕氏春秋》是否真有如此字字珠玑,姑且不谈。反正这千金不是好拿的,弄不好要掉脑袋,虽然古代人命估计还不值千金,但毕竟吕大丞相的屁股不是随便能摸的,太危险!不过吕丞相这价码,恐怕是古今往来,最高的罢。

遗憾的是,现在的“一字千金”的事实却依然在上演,只是我们不大注意而已。先别怀疑这个论点,首先得明确一下,现在的货币衡量不是通过金子来的,咱们就拿RMB来作标准吧。一千块钱一个字的文章,是不是可能?当然可能。别看某些作家也不过一个字卖一块钱,可有一批特殊的作家,他们确实得要千把块才能憋出一个字来,而且这一千块一个字的文章不是卖的,而是买的……,别不相信!这群作家的名字就叫做——科学家。

科学家,尤其是自然实验科学家,是要靠发表文章度日的。实际上,发表一篇文章一般不花什么钱,尽管少量穷的发慌的杂志要收点版面费啥的,毕竟,那还是零星点儿。真正花钱的地方,是这文章怎么来的。这些钱主要花在三方面:首先要写一篇文章,就需要足够的数据,而好的有用的数据,一般都得从仪器上仔细测量获得,这些测量仪器往往是贵的要命的;其次在仪器上测量是要消耗的,消耗电费水费还一般,像低温实验要消耗液氦就是一种昂贵的东西。有时为了做好测量,还要做好样品,这些样品制作同样也得花大价钱;再者,就是人力资源了,虽然这个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是非常廉价的,但毕竟再贱的身价也算是钱吧!一篇文章出来,一般都在一千到五千字之间(英文),而上述花费,恐怕不少于一百万,即便是一个仪器可以产出几篇甚至十几篇文章。这只是文章产出前期消费,事实上我们还没考虑这文章带来的收益。一般来说,将来一年的经费都是要靠这年的文章发表情况去申请的。发的了好文章,就完全可能申请更多的经费,这些经费,又何止百万!诚然,把支出和收益相加有点不对(应该相减得出纯利),但科学论文和商业不一样,它的经费其实都不属于科研工作者,而实际上更多的应该归于科研成果,而成果的表现方式,一般来讲都是论文发表情况,更实际的是,一般来说这些成果离实际生产和商业利润是很遥远的,所以,这些钱只能说打了水漂,水花就是那些文章。所以说,一篇文章一个字一千块,应该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说到这里,恐怕读者你不再怀疑这个新形式的“一字千金”了吧?

“一字千金”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做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其实是个大赔本生意,而且得是“款爷”们在玩的起的。在几百年前伽利略牛顿那些年代甚至更早,科研或许更多是属于贵族们吃饱了没事干的产物。实际上,在现在,科研还是“有钱人”干了事没收益的活动。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无止限的,所以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尽管大部分没有短期的收益,事实上少量成果也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从长期的收益来看,还是值得的,哪么搞点一字千金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意义。虽然这些金字绝大部分要埋没在历史的尘土之中。

好成果产生好文章,好文章就可以多申请经费,多经费就可以打造更贵的文章。似乎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可令人担忧的是,这循环的方面也是令人寒心的。没有钱就不能买好设备,没有好设备就很难出好数据,没有好数据就发不了好文章,没有好文章就很难再申请到钱。这是反面的恶性循环。事实上,这两种情况并存。就科学院而言,我就听说有的组每年最发愁的事情是怎么把钱花掉,而有的组是穷到连办公室网络都要掐了省钱。对以如今的实验科研来讲,实验设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充足的经费尤显重要,虽然不排除idea好能出好文章,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想法再完美没有实现的工具,就只能留着发霉了。比如王淦昌在西南联大提出发现西格玛超子的想法,就只能在书面上说说,没有实验可做,即使那个实验成果足以拿个Nobel。所以,“一字千金”的现象,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科研经费的不平衡现象造成了这个结果。我想国内很多普通高校缺乏科研设备,更缺乏科研经费,人才就不用说了,大部分都是混日子的。所以他们要想出好成果,太困难。据说教育部每年对清华北大的投资是其他直属高校的十倍以上,也难怪,在我们学校只能盖一栋楼的时候,人家清华北大已经盖了十栋了。在这种前提下,又如何要求其他高校达到什么样的学术层次,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发展到实力如何如何?这一切不是在强人所难么?如果仅仅用SCI文章数目去一概评价高校学术水平的话,那么就不只是强人所难,而简直有点逼良为娼了。也难怪,许多所谓的大学教授喜欢在SCI上灌水,管它什么科学不科学,发表了文章就是好事,要不明年就是个苦命年啊!这样的科研风气,如何能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来?

“一字千金”是一种启示,它告诉我们做好科研不容易,代价很高。

“一字千金”也是一种警示,它告诉我们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其实并不遥远,问题在于,你当初选择了谁?

“一字千金”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千金难得,何处是我字?

但愿,我们的“科研投资者”们多多为咱贫苦百姓考虑考虑吧!



(注:此插图取自朱介堂绘画《一字千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926-19942.html

上一篇:我所认识的黄祖洽先生
下一篇:“山穷水尽”之后还有“柳暗花明”吗?
收藏 IP: .*| 热度|

1 唐小卿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