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大学周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weekly 科学时报大学周刊

博文

科学大会再开思想启蒙之门

已有 4404 次阅读 2008-3-20 13:01 |个人分类:深度报道

文革”期间,教学、科研都陷于停滞,学校建制被打乱,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对于高校科研人员来说,真正的开始是1978年3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7位参加大会或者亲历所在大学变化的教授,他们认为大会实际上发出这样一个信息:科学技术很重要,国家非常重视也极其需要。这之后为他们的学术活动的开展带来了直接及间接的影响,也可以说——
 
科学大会再开思想启蒙之门

“文革”后,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科学家。 

 
从严冬到春天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带来一个活动型的卫星地面站。尼克松的随行人员手上拎了一只小巧精致的黑皮箱,这个后来被称之为“黑匣子”的黑皮箱,即微型活动卫星地面站的终端。据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回忆,他们对于卫星还可以用于通讯感到很惊奇,惊奇之余,想把这个先进技术进行消化,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然而,那时候,想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搞科研并非易事。王义遒表示,那时候他们的科研都是围绕产品展开的。即以产品所需要的技术和理论出发,大家攻关,完成一个产品之后,研究也就告一段落。
 
据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袁保宗回忆,在1978年之前,包括高校在内,整个社会没有重视科研的风气。那时候,袁保宗和同事们只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作科研。1973年,解放军某部门为解决保密通讯的问题,找袁保宗和北交大其余五位教师合作,这一背景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特别保障,但仍不能带来科研条件的大幅改善。
 
“当时,高校都不重视科研,很多人也不愿意搞科研,也没有专为科研服务的组织机构。”袁保宗既是科研人员,又是采购员,申请经费、寻找设备、订购配件都要亲力亲为。一次,他带了2000元坐公交车到北京市郊的工厂采购,一路上提心吊胆,要知道,那时他们的工资每月才50多元。袁保宗说,当时查资料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只能到图书馆一本本书查找翻阅。
 
对于这段时期,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前校长王越认为,“科学大会是科学的春天”的表述非常确切,因为在此之前,全国范围的教育、科技都中断了,喻为万物苏醒前的“严冬”绝不过分。
 
王越表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是一个历史性开端,但承前启后的意义也很明显。因为早在1956年,周恩来总理就组织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不过“文革”期间被中断了,拨乱反正以后邓小平提出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到后来倡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现在的“科学发展观”,其实有其一脉相承的渊源。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丁厚德提到,科学大会最本质的意义是对科技界政治思想的解放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确立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地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确立了知识分子在社会进步中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这种解放作用带来全社会观念上的转变和拨乱反正。当时中国科技运行面临大量的体制、结构、功能的重建工作,都在科学大会的深刻影响下进入轨道,到上世纪末的二十多年,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各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有了很大的进展,中国知识分子的才智发挥,也有了最好的机遇期,到21世纪,又肩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责任。
 
北京大学校史馆教授郭建荣表示,科学大会主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为各种学术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间接的影响。大会实际上发出这样一个信息:科学技术很重要,国家非常重视也极其需要。这让很多人的思想、感情、劲头都发生转折性的变化。
 
郭建荣认为,根本性改善全国学术环境,进而迎来中国科学、教育的春天,是1977年8月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9月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和1978年3月的科学大会、4月的全国高校工作会议共同的功劳。
 
知识分子回归本位
 
王义遒表示,大会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关注和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氛围,使高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焕然一新。尤其是把知识分子划归到工人阶级,根本性地转变了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地位,极大地激发了高校教师的积极性。而廓清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更使高校掀起一股科学研究的新浪潮。
 
王越当年作为个人代表参加大会并获奖,对于这段历史历历在目。1978年之前,王越一直在研究所从事一线科研工作,“文革”期间尽管受到影响却没有中断,到1978年已经做出一些成绩。科学大会即将召开的通知一经下达,各个单位便开始推荐代表,选谁参加在当时看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经过单位的严格筛选。王越有幸作为所在单位的唯一代表参会,在当时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研究所来说深具激励作用。
 
袁保宗当时作为获奖者参加大会,他也是北京交通大学唯一参会者,他表示“科学大会在当时来讲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会议召开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不多,高校搞科研的老师更少;而大会的召开,在全国范围内带来观念上的巨变。“30年来,这个会对中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我们的切身感受”。
 
老先生们对大会的一些细节都记忆犹新。给王越留下很深印象的,除小平同志亲自安排会议并讲话外,还有少先队员为代表排队献花的场景:“他们排成一行,朝气蓬勃。那时我在科研第一线,但已步入中年,看到祖国后继有人,心里很激动。”袁保宗则提到跟小平合影的画面:“虽然隔得很远,但是特别激动。”
 
在袁保宗看来,邓小平提出要“当科研人员的后勤人员”,相当于领导与科研人员位置互换,这个口号在当时科技人员中影响很大,大家都觉得备受鼓舞。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秦裕琨当年没有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但提起大会仍然感慨很多。那时他在大学里没有很多机会参与科研,甚至还是被批判的对象。他说:“科学大会不只为哪一个人带来变化,而是为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带来生存状态的改变。”
 
王义遒认为,科学大会和前一年召开的高教工作会议一起,对恢复高校正常教学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从学科建制、专业设置等方面对高校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真正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专注科研的开端
 
袁保宗表示,科学大会开完以后,高校开始重视科研,科研处建立起来、规模不断扩张,无论申请项目还是购买材料,都有了专门的工作人员,袁保宗终于可以专注于科研了。他同时强调:“影响也不是一下子的,是以后逐渐转变的。”
 
丁厚德“文革”期间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任教,据他回忆,清华大学在“文革”期间招收推荐的工农兵学员,实行“连队办学”的体制,教师是“上、管、改”对象,随队办学,当时的水利工程系,除周恩来总理坚持指定的黄河三门峡泥沙研究外,教师已无科学研究可言。而“连队办学”,虽称为办大学,由于扭曲了教学与科研规律,大学的科学研究必然停滞不前,以致倒退。
 
1978年,王义遒所在的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还在陕西汉中办学,因事未能来京参加大会。当时无线电系的两项研究还在大会上获奖,分别是光抽运铷汽泡频标和O型反波管。在陕西办学,对外交流很不方便,物质条件也比较差,在吸引人才方面缺乏竞争力,造成一些科研力量的流失。后经邓小平亲自批准,北大汉中分校和清华绵阳分校才迁回北京。
 
此后,大学教学、科研水平逐步提高。为让教师迅速了解国外研究的状况,教育部还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支持高校教师出国做访问学者。北大符合条件的教师基本上都得到了资助。而实验设备等科研条件方面,高校也得到很多支持,尤其是通过世界银行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困难。王义遒表示,粗略估计,随后几年北大获得了约1000万美元的科研设备购买和修缮资金。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镇同在1978年前后刚刚开始自己的科学研究。1978年之前他的大部分时间要给工农兵学员上课,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全力钻研金属疲劳的问题。
 
高镇同认为,科学大会当时在整个形势上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条件。大会开完之后,学校比较重视科研,他本人从航空部得到几万元的科研经费,1981年国家实行学位制度他又评上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这样,科研的时间、经费、人员才有了保障。至今,他在这个领域研究了30多年,早已硕果累累。
 
当时形成的氛围不仅重视科学研究,还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郭建荣举例,1989年夏天,出国研修7年的王诗宬(现为中科院院士)回到燕园,其导师江泽涵老先生听说他的关门弟子回来了,就去他的暂住处看望他,但去了两次都不巧未遇。王诗宬刚回来忙于手续等事,还未及去看望导师,听到87岁的江先生两次上楼来看自己,心中很不安,马上赶到老师寓所,问江先生有什么事,江先生说:“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是想告诉你,你出去学习,又回来了,我实在是很高兴。”郭建荣说,由此可见当时对人才的关切程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827-18870.html

上一篇:反思中国大学排行榜作用
下一篇:悠游于网络的集成创新者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