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谈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rystalxu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晶体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博文

国学岂能无国瓷 精选

已有 5071 次阅读 2008-3-18 19:0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国学岂能无国瓷?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我们国家正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民族复兴必然要追溯历史、恢复传统,于是国学热悄然兴起。自中国人民大学开办国学班以来,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国内很多著名高校先后开设了国学专业,民间国学启蒙教育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5000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发展,必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实在值得花大力气去研究、挖掘。当然,国学的开展,也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是国学之名,相当笼统,至今也没有公认的定义。其次是国学之内涵,可大可小,恐怕也未成定局。最后是国学之价值,多有议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再回头去摆弄老祖宗那些散发着霉味的古董,对我们的现代化是否有帮助?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国学研究者的重视,当然也不会一下子解决。本人是从事无机材料研究的,既没资格也没能力更没雄心去解决这么大的难题。但凭自己对国学的热爱,兼从材料学专业角度,谈些看法,就教于方家。
        所谓学问,系统的知识而已!知识不仅是兼容的、公共的,而且是发展的、进化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无所谓国学,因为中国过去的知识,如果有价值,完全可以集成到现代知识体系中。国学之兴起,乃在于传统。也就是说,国学除了知识,可能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传统的载体。民族复兴,传统是其根本。传统应是绵延不绝的习惯,不可能只是干巴巴的客观知识的堆积。它既是民族的历史积淀,也是思维方式、创新源泉,是民族呼吸的文化氛围。百年前国学之产生,正是西学东渐强势下中国传统的一种反应。它不仅为中国传统争一线生存空间,也为民族文化保一份血脉根基。但如果国学的目标,仅在于用现代研究方法去整理国故,抑或开办蒙学班、诵读些诗词歌赋,我看价值也不大!国学之发展,应该超越过去那种整理国故的心态,理直气壮地扛起文化创新之旗帜,以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己任。当年的孔子,也在整理国故,所谓《诗》、《书》、《礼》、《易》、《乐》、《春秋》是也。但孔子之伟大,主要体现在他对民族文化的构建、民族灵魂的塑造。我们今天国学大师满天飞,其实他们的工作,不过是精通些古文,整理些国故,发表些想法而已。释古者多而创新者少,何堪大师之誉?真心企盼有以文化创新为己任者,不是夸夸其谈地奢谈国学,而是默默无闻地做细致的研究工作,批判传统,吸纳西学,为创造东方文明新辉煌奠定文化基础。窃以为,不通西学的人,不深入了解现代科学的人,恐怕难当此任!就目前国学的发展状况看,形势不容乐观! 
        我这么说并非毫无根据。从国学定义来看,虽未统一,但可以笼统言之。“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邓实《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1906年)。国学近百年发展下来,定义自然更深入、更具体了,但内容仍然不外乎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学)、史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等。有的学者也把医学、星相学、冶金技术等放进去,但很多内容存在交叉,而且主要是为儒学、道学等中国哲学服务的。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国学家们认真地考虑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技术内涵。倒是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是位有心人,出版了洋洋洒洒几大本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专著。想象一下,没有中医中药,没有中国陶瓷,没有茶叶,没有天文记录,没有农业技术,没有冶金炼丹,这样的国学会是什么样子呢?热热闹闹的国学背后,是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熟视无睹。不知是我们的国学家们没想到还是故意回避,但缺少这些内容的国学肯定是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也许这些东西在中国历史上不占有主流地位,但它们的的确确是重要的。它们是了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根基。现有的国学,大抵是儒学而已。儒学统摄一切学问,遂成国学。若要文化创新,不跳出传统儒学之眼界,注定不能成功!
        现在的国学,不应该成为装满旧儒学的箩筐,而应当成为接纳新科学的平台。无论是现代中国之发展,还是未来文化之创新,为国学的前途着想,都需要大大压缩儒学那些玩意儿,同时挖掘传统文化中能与现代化对接的共性内涵。中国号称陶瓷之国,China即陶瓷。陶瓷之发展不仅传承着中国文化,也代表着古代中国的技术成就。但古陶瓷的研究,依然停留在两条不同的战线上:一是以陶瓷文化为主线,兼及考古,把陶瓷作为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质古董来研究;二是以古陶瓷技术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成份分析和技术复制。前者是主流,属于显学,后者比较弱势,隶属于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极细小的分支。但我从这细微处,却看到了它博大精深的地方。为什么我们有如此辉煌的文明史?正是因为古代中国有很多这类细微的技术进步,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思维”!春秋战国时期精湛的青铜冶金技术,唐宋以来发达的陶瓷工艺,还有印刷、纺织等技术,构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辉煌画卷。如果说中国文化有什么普适(universal)价值,如果说儒家传统造就了中国思维,那么这些价值绝不会只是空谈,而应该体现在这些物化了的技术成就上。西方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益于基督教的新教伦理;而亚洲学者则认为,东亚的崛起证明了儒家文化的价值。但是,不要忘记,所谓亚洲崛起主要指的是亚洲包括中国在现代化方面的成功,而现代化包括的重要方面就是科学技术、资本流转和市场经济,这些因素无一不是西方文化的特质。在回答这个问题上,国学能给我们什么启示?不要再简单笼统地谈儒家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也在崛起!我倒是觉得,现代化是实实在在的,什么文化圈倒是越来越不着边际!
        摆正国学的价值取向很重要!对民族复兴,国学家们应该有所担当。要敢于面对西学,面对现代化,面对现实。如果国学只考虑自己的生存,而不是站在民族文化重建的高度,那它本身恐怕也不会长久!未来国学将向何处着力?需要大家去努力、去思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45-18673.html

上一篇:教授者下流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