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与“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汪思源 梅需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博文

“解惑”与“启惑”

已有 5956 次阅读 2008-3-17 16:56 |个人分类:教学思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古人韩愈在《师说》中云,“师者,传道、授业、 解惑 也。”千百年来,无数的莘莘学子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不断的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今天之大学,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所依赖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之重任。我们的社会,需要大批的在继承中创新的人才,创新才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和兴旺发达的源泉。大学之“师者”,如果仅仅以传授知识而“解惑”,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是平的”(2007年畅销书),师者也未必知之早,知之全,知之对。我以为在人生的终身学习中,大学之学习,是学生学会如何自学之阶段。学习应该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之任务由“解惑”转为“启志”和“启惑”,让同学们明确自己想干啥,自己体会攀登路上的坎坷与障碍,千人千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老师是以该课程示例,教与导如何进行这类课程的自学,而不仅仅是传授这门课程的知识。适时进行“导学”与“督学”,同时,在“启惑”后的共同“解惑”中,也有“教学相长”之老师的提高。

爱因思坦 1938 年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如何训练学生们的置疑设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切答案都来自平铺直叙,则有白开水之感,久之,不能不让人昏昏欲睡;虽然老师讲解 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论证严密,无懈可击,但学无兴趣,不知何用,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事实上,科技的进步与昌明,大凡都经过了九曲十八回,有过山穷水尽之困惑,得到柳暗花明之开朗。启惑后之解惑的快感,非深入其间而不可言。

我国“小麦之父”李振声院士曾经说过,“凡科学上有所成者,皆自兴趣始,以毅力终。”无趣之事,难引人入胜,或尝浅则止;但有所成,仅仅凭兴趣又远远不够,必须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劲头,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有时就在“困难时的再坚持一下”。因此,不“启志”、“明志”是不行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39-18540.html

上一篇:非一流大学中扩大硕士生推免数量是改进学风的有效手段
下一篇:“启惑”与“创新”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