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与互联网观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h 关注社会信息传播、新媒体与数字出版、社会与生活感悟

博文

信息时代传播学暨网络传播专业教育的畅想

已有 4979 次阅读 2008-3-16 01:59 |个人分类:传播学教育探索与思考

信息时代传播学暨网络传播专业教育的畅想
—2007年传播学及网络传播专业新春座谈会开幕辞

2007年1月21日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传播学及网络传播专业方向的全体师生欢聚一堂,共叙新春佳节、畅谈专业未来。
  首先对关心我们专业发展的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对辛勤耕耘在传播学及网络传播教学科研领域的老师们道一声感谢,对我们勇走文理交叉路的同学们,我想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我为自己有幸成为你们的同行者,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网络传播、传播学发展的信心,我也从没有停止自己的努力。
  今天的传播,与几十年前,甚至与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形式(媒介形态)之多样、内容之繁复、范围之广泛,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出版和广告业所能概括的。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传播信息海量化、传播媒介智能化、传播过程的网络化和自动化、传播功能综合化、传播管理的复杂化,为传播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为传播的研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面对如此繁杂、如此广泛的传播现象,迫切需要有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解释、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更需要新型人才。

    纵观社会科学的发展,实验科学、交叉研究、定量分析是未来的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

  就是在这样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信息化日益深化、新人辈出的时代,你们作为具有优秀理科背景的学生,走上了文理交叉的道路,我为同学们的勇气感到骄傲。


  与一般的专业相比,你们学习的任务会重些,但我认为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同学们,你们应该有科学的眼光和敏捷的思维,更有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科技对传播的影响,你们最先感知;
  传媒与社会的互动,你们最先关注;
  你们是社会信息化的推进者;
  你们是我国传播学未来的希望。
  
  学习互联网是你们的重点,因为互联网是新媒体,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媒体。
  文理大交叉是你们的特点,因为文理交叉是趋势,是最有创新空间的领域。


  有很多的社会科学问题,需要文理交叉式研究,可惜缺乏文理兼备的人才,所以,很多问题,许多年过去了,依然还是问题。

    当然,你们面临着思维习惯的调整,面临着学习优势的转化。但我们更知道,你们将具有更全面的素质,更能适应21世纪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你们不仅具备新闻传媒素养,更应该具有科技素养,更应该具有全面的信息素养。
  我们不仅要学习网页设计和网站编辑,不仅要学习网站策划和网站管理,更要学习网络时代社会信息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你是社会信息环境的规划师、设计师和工程师。

  在信息传播服务的高端平台,希望有你们工作的身影;谷歌、新浪、搜狐、新华网,那才是你们施展拳脚的理想平台
  在社会信息管理岗位,希望有你们智慧的头脑、犀利的眼光、先进的手段,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那是你管理的
  在我国的创业大军里,希望有你们矫健的身影,有你们成功的笑脸,能有机会让母校分享你们取得辉煌成就的喜悦。
  在传播学的百花园里,希望有你们的成功。
   
    我们曾经自己就是新闻,我们当然选择了坚持;
  我们曾经有过彷徨,我们还是选择了坚持;
  我们曾经有过文理交叉之争,我们依然选择了坚持 ;
  我们今天更看到了希望,我们所以选择了坚持;

  向前,我们只有向前,我们应该向前;
  努力,我们只有努力,我们应该努力。
  
  最后,
  让我们一起回顾,十年探索,今日文理交叉风雨路;
  让我们共同祝愿,百年传播,他年潮头勇立开心笑。
  

  谢谢大家,祝大家新春快乐。  2007年1月21日

        

    说明:这是2007年初传播学系传播学暨网络传播本科专业新春座谈会上的开幕词,自己担任传播系主任,又是本科专业主任,颇感新专业、新媒体教育探索的艰辛,对老师、对学生都是这样,于是有了以上一些文字,暨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专业的期望,也反映了作者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想法。星移斗转,2008年1月,参加李校长主持召开的学科交叉战略研讨会动员会,想起自己这些年来一直在做文理交叉探索,感慨良多。借科学网我的个人博客将此文转录在此。如遇游侠好友同道在此际会,也算自己的真诚以待。文中措词和观点如有不对之处,见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763-18303.html

上一篇:城大访学归来的一些感想
下一篇:试论网络编辑及其专业化教育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