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如椽之笔,做无冕之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porter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记者团 擎如椽之笔,做无冕之王

博文

博士路上“三重境界”【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已有 4602 次阅读 2008-3-13 16:34 |个人分类: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http://news.gscas.ac.cn   时间:2007-11-6 10:08:48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孙昊牧 等
 
 
 
 
漂移室宇宙线测试现场,5名年轻人正在这里忙碌。两行大红的条幅异常显眼,条幅上“责任重于泰山、细节决定成败”的文字,透露出这里每项工作的重要性,并时时对科研人员,特别对研究生提出警醒和要求。
 
这里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区。初夏的一个早晨,记者走进这里,走进了投身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升级工程中的博士生们的精神世界。
 
师兄“提携”
 
北京谱仪III(BESIII)是升级后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的重要组成部分。而BESIII漂移室则是谱仪的“心脏”。秦中华,一个来自湖南的小伙子,BESIII漂移室工作的一位博士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秦中华也是刚刚完成论文答辩。
 
“刚进入实验室时,很多问题都不懂,甚至连实验设备都不会使用。”秦中华谈起刚进实验室时的情况,特别提到师兄给予的帮助,言语间流露出感激。
 
2002年秦中华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名硕博连读生。一年的研究生院集中学习结束后,他回到所在的培养单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我国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技术的研究开发、先进射线技术及射线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
 
秦中华坦言,当初主要是在师兄刘建北的帮助下,自己才慢慢熟悉了科研环境,逐步完成角色转换,“因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我们经常能为工作中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两人曾被派到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负责束流实验。在日本的一个多月,秦中华和师兄真正成为工作中的战友。两人通力合作,通宵达旦的工作,完成了实验系统准备、搭建直至最后的束流测试,解决了过程中的很多具体问题并取得了实验的最后成功。
 
尽管有师兄可以商量和讨论,秦中华还是需要从不断的挫折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BESIII漂移室项目中的秦中华,主要负责漂 移室全长模型的实验研究。有一次,在系统基本搭建好之后,碰到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模型中用于探测带电粒子的灵敏丝不知何故总是发生断裂。
 
“断了一根丝,就少了一个探测单元,并且还会对相邻的单元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多断几根丝,整个模型就废了。”秦中华回忆当时情况,似乎仍心有余悸,“那时整天提心吊胆,晚上睡觉都梦到断丝,太可怕了。”
 
当时正值春节前夕,导师找到秦中华说:如果近期还不能找出问题,将需要对模型重新制造,这将影响到整个组的工作进展,春节期间大家都会因此不能 休假。秦中华怀着巨大的焦虑和担忧,分析了各种可能的诱因,终于在最后一刻,发现了工作气体中混入了水蒸气是断丝的“元凶”:水蒸气导致的持续的放电不断 地把丝烧断。
 
“这件事情对我内心震动很大,使我真正体会到科研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半点马虎可能会导致整个工程的彻底失败。”秦中华说,“从那以后,我把自己对科研的理解融入到实际工作中,顺利地解决了模型实验的其他问题和BESIII漂移室宇宙线测试中的一些列重大问题”。
 
“出了问题找你!”
 
龙锋利,一个说话飞快的女生,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谈吐流利,思路清晰,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2001年,本科毕业两年之后,她开始了为期6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生涯。读博期间,她参与并负责加速器磁铁线圈温度保护系统的设计和研制。
 
“参与和负责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谈及读博的感受,龙锋利说,作为参与者,只要完成别人交给的工作就可以了,压力很小;作为负责人,就要时刻 提醒自己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必须考虑到不同的实验条件及这些条件下设计方案的调整——对科研的真正兴趣是她的主要动力,而高度的责任感促使她全身心地投 入。
 
“出了问题找你!”——导师对研究生说这句话时会面带笑容,或许还用玩笑的口吻。但这对承担课题的研究生,是必须面对的事实。责任所带来的重大压力,是在科研中的研究生所面临的首要难题。把压力转化为责任,把责任转化为动力,龙锋利自有深切体会。
 
龙锋利对一个事故印象深刻。当时正在进行整个电源系统的联调,而她负责的磁铁温度保护系统,经过多次调试都没问题。但在整体试验中,突然接到中央控制室打来的电话,有一个四极磁铁线圈因温度过高烧毁。
 
“当时我手脚发凉,腿都软了。”稍缓了缓神儿赶到实验室,龙锋利经过检查找出了问题所在:确实是自己负责的部分,但因为之前小范围调试只开了半圈磁铁,正式实验应该全开,总体协调时略有疏忽只开了半圈。实验结束后,大家在分析讨论时共同承担了事故责任。
 
这件事对龙锋利的触动很深,她开始意识到负责一个项目是承担着多大的责任。负责一个课题的某个方面,不管多小,都要全权地担起责任。部分虽小,但也关系着整个项目的成败。
 
“现在每次看到手机或者实验室电话上显示中控室来电的时候,心里都不由得紧张。”龙锋利笑着说道。“责任重于泰山”,承担责任,就必须对自己的 课题负责、对整个项目组负责。这份压在心里的重量,决不亚于泰山。通过参与或是负责课题,研究生不光锻炼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更磨练了心理承受能力,逐 渐练就了成熟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心态。
 
今年2月,龙锋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在刚刚结束的中科院2007年度奖学金评审中,她获得“中科院刘永龄特等奖”——中科院专门奖励在科研工作中取得卓越成绩的博士研究生的专项奖学金。如今,龙锋利留在高能所工作,参与中国散裂中子源电源的数字化控制研究工作。
 
三重境界
 
谢宇广是一个帅气的阳光男孩,个头不高。刚刚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他,轻松惬意、谈吐自如。他喜欢玩星际游戏、打篮球。他常常从北京玉泉路19号 (乙)的高能所“潜入”玉泉路19号(甲)的研究生院——同一个院落,没有隔墙——和师弟们打篮球,“通过这些方式放松思维,在回到实验室时,就能有很好 的心态,更潜心地投入科研。”
 
“一波三折”,谈及几年来的读博经历,谢宇广说他经历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如“雾里看花”。本科学习机械设计专业的谢宇广,因为从小对自然和物理的兴趣以及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神往,来到了中科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使他对未来满怀期望。前方的道路虽然充满了诱惑和吸引,却被厚厚的“无知的云雾”所笼罩,不知到底有多少艰难险 阻,又需要多少的努力和付出。然而青春与激情,激励着年轻的心勇往直前。在研究生院为期一年的集中教学阶段,他强化学习了粒子物理方面的知识,开始逐渐走 出迷雾。
 
第二重是“挫折连连”。回所进入课题组以后,他开始面临很多专业上的实际问题。实验仪器和设备不熟悉,数据分析的概念和方法也刚刚在脑海中建 立。面对新接触的Linux操作系统环境和ROOT等专业分析软件,一开始真让人无从下手,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许多细节问题必须解决。虽然困难重重,但他 从挫折中学会了如何从别人那里吸取知识,借鉴经验。
 
第三重境界是形成一种持续的“推动力”。既有导师等外界所形成的压力,也有自己内心深处因为兴趣和追求而形成的动力。而对谢宇广来说,主要还是 靠后者——“因为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从最初跨学科时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迅速转换角色,融入课题组,想必是经历了相当剧烈的“阵痛”。当问及他是否 感觉自己的自学能力大有进步时,他笑着说,“只能说加深——我从来都是喜欢自学的啊。”
 
在进入项目后,几乎完全是自主进行科研,导师并不会时时监督或教授,只是在宏观方法上给与指导,在遇到困难时提携解惑。“很多时候跟导师、或是 所里其他有资历的老师聊一聊,确实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谢宇广说,“这些老师真的非常有经验,他们的一两句建议,真的能让人豁然开朗。”
 
秦中华当初什么都不懂,后来得到师兄“提携”,再后来获得博士学位;龙锋利本科毕业时“压力很小”,后来导师说“出了问题找你”,如今坦然自 信;谢宇广经历了“雾里看花”、“挫折连连”、“持续推动”的一波三折……5年,或者6年,他们体验了读博路上的“三重境界”,他们经历了青春岁月的凤凰 涅槃,他们完成了人生长河中的可贵飞跃。
 
(作者:孙昊牧 邢光磊 陶家军 贾宝余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11-5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3-18036.html

上一篇:繁华都市中一个“反差的故事”【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下一篇:立足中国西部 问鼎国际前沿【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