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春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遇春

博文

拿什么拯救底层

已有 2682 次阅读 2008-3-7 18:4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拿什么拯救底层

——评张惠雯的小说《如火的八月》

李遇春

八月如火,女主人公春光的内心也承受着炼狱般的煎熬。火是欲望的象征。正是贪婪的物欲与纯洁的情欲,时刻焚烧着春光的灵魂。在金钱与爱情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美丽的山妹子春光,她像一个孤魂野鬼一样在这心灵的两极之间来回游荡。她时而快乐,时而忧伤,时而痛苦,她在清醒中沉沦,但却无力拯救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步一步地往深渊中陷落。

春光,一个纯朴的山妹子,怎么就进城干起了“骗亲”的勾当呢?说起来,一切都是因为贫穷。春光的母亲长年卧病在床,父亲多年前就是上山帮母亲采草药而不幸坠崖身亡的。只剩下她和哥哥相依为命,耕种着贫瘠的山地。再后来,连哥哥也出外谋生了,母亲自顾不暇,春光孤苦地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好在还有从小一块长大的亮子深恋着她,这份难得的爱情给她灌注了生活的力量。但贫穷仍然在悄悄地啃啮着她的心。天长日久的贫穷使她的内心逐渐变得冷硬、凶狠和野性,她甚至认定了自己可以为了吃一顿饱饭而去偷去抢。所以,当哥哥让她进城去合伙骗亲时,春光并没有太多的犹豫。只要能吃饱饭,只要能过上好日子,她愿意铤而走险。当哥哥领着她第一次骗亲得手后,她平生第一次吃了冰激凌,那股甜腻的奶味让她终生难忘。对于从小吃苦挨饿长大的春光来说,她从此才知道了什么叫做“饱”的滋味。

但春光明白,骗亲毕竟是犯罪行为,她答应过哥哥,只干四次就不干了,她不想长期承受犯罪的风险与心理的煎熬。她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她计划用骗亲得来的钱去学理发,然后在城里租间房子开个发廊。可是,亮子总是苦苦哀求她别再干下去了,亮子说自己去镇上学修理,将来可以挣钱养活她。但春光似乎已经欲罢不能了。她明知自己是在犯罪,但一想到流光溢彩的城市生活,一想到山村里的贫穷和苦难,她就禁不住再次铤而走险。她爱亮子,爱得深入骨髓,在这苦难的人世间,和亮子在一起是她唯一的快乐。这个夏天,她几乎每天都要出门和亮子到山洞里去幽会,她陶醉在情欲的漩涡之中。但快乐过后便是痛苦,因为她认为自己不再纯洁,她的心中滋生了罪感,她觉得自己背叛了亮子,已经配不上亮子了。所以她不断地追问亮子是否还有过别的女人,她甚至埋怨亮子太纯洁了,亮子的纯洁让她内疚,让她自惭形秽,让她痛苦不堪。就这样,一边是爱情,一边是金钱,春光陷在情欲与物欲的双重纠缠之中。最终,春光还是成了物欲的俘虏,她欺骗了亮子,再一次地走向了城市。但良知未泯的她只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她以近乎疯狂的行为掩盖着自己内心的苦痛,她实在无力再拯救自己了。

春光日后的命运如何?虽然作者没有继续写下去,但读者已经不难推想春光的悲剧归宿。当年鲁迅先生指出,娜拉的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其实,娜拉回来也是另一种堕落。和娜拉一样,春光除了堕落,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她在精神上已经是无家可归的人了。早在起初的几次骗亲中,春光就已经沉沦了,但她毕竟还有爱情的牵挂,当她终于狠心欺骗亮子的那一刻,她实际上去意已决,她不会再回来见亮子了。爱情在她心中已经死去,再也无法复活了。虽然亮子还是原先那个亮子,而春光却不再是原来那个春光了。原来那个纯洁的山妹子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堕落是春光必然的结局。

值得称道的是,虽然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题材——“骗亲”,但作者并没有丝毫的媚俗之意,她没有据此编排出一个耸人听闻的通俗法制小说来,如果那样写的话,这篇小说的境界就卑下了。作者甚至也不打算写一部所谓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比如模仿美国人德莱塞的《嘉莉妹妹》《珍妮姑娘》之类的经典之作,写一个底层乡下女子,在资本疯狂积累的城市社会里的堕落与挣扎,虽然那样写也不是不可以,但模仿的痕迹就重了,而且落入了俗套。相反,《如火的八月》的作者别寻蹊径,她选择了从侧面切入题材,她无意于从正面集中讲述春光的骗亲故事,而是把这个犯罪故事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从侧面透露出来,重对话,重细节,重白描,而不重情节,以外写内,达到塑造女主人公春光的立体形象的目的,颇有心理深度。作者没有简单地从道德律出发去批判人物和社会,而是集中笔力透视人物心灵深处的颤动。

总之,《如火的八月》是一篇叙述从容娴熟的小说。虽然作者的叙述是素朴而灵动的,虚实相间,但还是让读者感觉到了沉重,这是一种无力承受的生存之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56-17389.html

上一篇:谁是底层?
下一篇:底层叙述的迷惘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