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金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亚生

博文

现行职称评定体系亟需改革 精选

已有 4066 次阅读 2008-2-16 17:5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现行职称评定体系的弊病
(吴亚生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职称是对一个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评价,很多知识分子都比较关心职称问题。问题是,职称由谁来确定呢?在现行体系中,是科研人员所在的单位。以教授评定为例,单位首先规定一定的标准(一般是论文的级别和数量),达到标准的人可以报名申请;然后,开学术会议,报名者都作一个学术报告,听众是这个单位学术委员会的成员;随后,这些听众进行投票,确定谁可以当教授。尽管不是全部,但中国大多数单位都是这样操作的。
 
这种做法有几个弊病:首先,各个单位按照自己的标准评定职称,不同单位评定同一职称的标准不一样。例如,某名牌大学规定,要在SCI刊物上发表6篇论文才有资格申请教授;而某地方性大学规定,只要发表2篇SCI论文就有资格申请教授。这样一来,同样是教授头衔,含金量却有很大差别。
 
第二,职称的名额限制严重浪费人才。是不是一个单位想提多少教授就提多少教授?不是。上级人事组织部门要下达名额。一个700~800人的研究所,每年的教授名额可能只有5~6个。在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高水平人才集中,每年申请职称的人大大多于名额,很多人不能提教授。相反,一些地方性的小的大学或研究所,按人数比例分配下来的“帽子”多,而高水平的人少,这些单位的人就比较容易评上。这种按人数比例分配职称名额的方法使一些著名单位或高水平单位的人不能正常获得应有的职称,这是不公正的。
 
第三,以行政单位为基础的职称评定体系缺乏专业性。对一些综合性大学和研究机构而言,完全不同专业的学者彼此都不了解,如何评定职称?例如,某综合性大学的学术委员会由各个系的专家组成,包括物理系、化学系、地质系等。当一位地质系的老师申请教授时,来自物理系、化学系的评委能够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吗?另一方面,当物理系、化学系、地质系的老师同时申请教授的时候,是否会出现物理系评委偏爱物理系申请者、化学系评委偏爱化学系申请者、地质系评委向着地质系申请者的情况?不能保证没有!
 
教授这个头衔有什么用?首先是一种能力和水平的承认,是一种荣誉。其次,或许更重要的,是一种参与资源分配的资格。
 
第一,教授头衔是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资格。在美国,只要有博士学位,你就有资格招收博士研究生,但我们一般必须有教授头衔才能招收博士研究生。即使是一个高水平的人,如果不能评上教授,也不能招收博士研究生,就失去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机会,失去了传承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技能的机会。
 
第二,很多单位规定,只有教授才有资格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非教授则只能被别人组合。这样,不管你水平多高,非教授很难发展自己的研究方向,很难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
 
第三,一些政府部门规定,只有教授才有资格申请科研项目。这样,不是教授的高水平学者就失去了申请项目、获得科研资源的资格。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你可以不计名誉,但你不能没有项目,否则你就不能生存。
 
那么,如何改革这种不科学的职称评定体系?
 
一种办法是改革或取消人事部门的名额限制。名额限制的坏处是一方面造成高水平研究单位的人才浪费,另一方面造成低水平研究单位的科研资源浪费。一个简单的办法是职称名额按单位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确定,而不是按人头确定。另一种办法是干脆取消名额限制。
 
第二个思路是建立以专业协会为基础而非以行政单位为基础的职称评定体系。例如,地质专业科研人员的职称由地质学会确定评定标准,或由地质学会评定。被地质学会评为教授的,单位是否聘是另一码事。由各专业协会按统一标准评定的教授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公正、科学。人事组织部门可以对各学会的专业职称评定工作给以监督和指导,使其更规范。
 
职称问题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建立公正、科学的职称评定体系是调动千百万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重要途径之一。小予而大得,何乐而不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95-15819.html

上一篇:揭开布老虎的真象
下一篇:建立一种新的审稿机制 公示审稿制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