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tubie

博文

一个企业家的人文关怀——李嘉诚在接受福布斯终身成就奖的致词

已有 8625 次阅读 2007-1-31 11:29 |个人分类:唧唧歪歪

看到科学网上关于李嘉诚新给剑桥大学捐款200万英镑的消息,有些好奇。大家都知道长江学者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关系,但是我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李嘉诚。于是跑到李嘉诚基金会的主页上去,发现了这篇致词,特意推荐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个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企业家能够有这样的眼光、这样的胸怀,实在是难能可贵。真希望大陆的巨富们学习李嘉诚,多行善事,多积善德,不要都拿去胡吃海塞,包二奶打麻将。

富翁捐款教育医疗养老等等,即发展了国家科研水平,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减免了税收,更大大出了名,流芳百世,得到多少人的感念,实在是很聪明的举动,所谓三赢——国家赢、受惠机构赢、企业家也赢。从中国政府层面讲,应当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大力调整税收政策,实行捐款减免税收的政策。我的担心是一些机构串通富翁,搞假捐款骗取税收减免。不过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审计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再者,如果这200万英镑给了我们工学院,该多好啊。叹气。。。。

Dear Steve、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我是李嘉诚,今天能够参与此盛会,接受福布斯杂志及福布斯家族颁予此终身成就奖,实在是非常荣幸,感谢你们今天与我一同分享这欢乐时刻。

对我来说「终身」一词给人的感觉是巨大沉重的,令人不得不反思自己走过的道路。

我成长在战乱中,回想过往,与贫穷及命运进行角力的滋味是何等深刻,一切实在是毫不容易的历程。从12岁开始,一瞬间已工作66载;我的一生充满了挑战,蒙上天的眷顾和凭仗努力,我得到很多,亦体会很多。在这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时刻被要求要有智慧、要有远见、要求创新,确是令人身心劳累;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很高兴地说,我始终是个快乐的人,这快乐并非来自成就和受赞赏的超然感觉;对我来说最大的幸运是能顿识内心的富贵才是真的富贵,它促使我作为一个人、一个企业家,尽一切所能将上天交付给我的经验、智慧和财富服务社会。

我常常想知道,如能把人类历史中兴衰递变的一切得失,细列在资产负债表上,最真实和公平的观点会是甚麽?今日,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的种种机会会引向何方?对贫富悬殊加剧的担忧,价值观的冲突带来的无奈,谁能安然无虑、处之泰然?人类能否凭仗自己的力量克服及超越自然环境的困局和疾病的痛楚?在充满分歧的世界中,个人的善意、力量和主观愿望是否足够建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及为每一个人的明天带来同样的希望?

作为企业家,我们都知道寻找正确的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而社会资本像其他资产一样是可以量化的,社会资本包括的同理心、同济心、信任与分享信念、社区参与、义务工作、社会网络及公民精神等等,这些全属可量化和有效益的价值,是宏观与微观经济层面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同济心是人性最坦率及强而有力的内心表达,能建造、能强化、能增长及治疗和消除痛楚,我们都应乐於参与投资。

为此,我於1980年成立了基金会,他是我的第三个儿子,他早已拥有我不少的资产,我全心全意地爱护他,我相信基金会的同仁及我的家人,定会把我的理念,通过知识教育改变命运或是以正确及高效率的方法,帮助正在深渊痛苦无助的人,把这心愿延续下去。

在华人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是一种责任,我呼吁亚洲有能力的人士,尽管我们的政府对支持和鼓励捐献文化并未成熟,只要在我们心中,能视帮助建立社会的责任有如延续同样重要,选择捐助资产如同分配给儿女一样,那我们今天一念之悟,将会为明天带来很多新的希望。

各位朋友,有能力选择和作出贡献是一种福份,而这正是企业家最珍贵的力量。我们有幸活在一个充满机会及令人兴奋的时代,我们拥有更多创意、更多科技、更多时间、甚至更长的寿命。各位都是个别专业领域的顶尖人物,有智慧和信心,你们富有开拓精神、付出努力,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同济心不是富裕人士专有的,亦并非单单属於某一阶层、国家或宗教的;通过决心及自由发挥,它可创出自己的新世界,一个能体现集体力量、具感染性的大同社会,因为这工作是永恒的,而其影响力也是无穷无尽的。让我们大家一起同心协力,不要再犹豫,拿出我们企业家豪迈的精神和勇气,让我们选择积极帮助有需要的人重塑命运,共同为社会进步赋予新的意义。

再次深深感谢各位。

 

二○○六年九月五日
於新加坡接受「马康福布斯终身成就奖」致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41-158.html

上一篇:校园网络之怪现状(一)
下一篇:中国视角和世界视角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