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萝卜一个坑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于海英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博文

关于发展生物燃料的不同声音

已有 6827 次阅读 2008-1-23 17:0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今年七月,欧盟在布鲁塞尔主办了首届国际生物燃料大会。中国、美国、印度、阿根廷、瑞典、意大利、乌克兰、印度尼西亚、塞内加尔、莫桑比克等十几个国家政府部长级代表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欧盟主要成员国、有关国际组织、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及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近千人。会议认为,开发利用生物燃料是解决能源替代问题和减少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还表示:通过进口生物燃料,发达国家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出口国,增加其收入,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差距。可见发展生物燃料,势不可挡。
生物燃料由于具备可再生性、原料来源广泛、可生物降解、本身燃烧所排放的污染物含量低、温室气体排放低等特点,与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共同列为可再生能源,被作为石化燃料的理想替代品,成为能源开发产业的新宠。许多政府组织对发展生物燃料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的政策支持。然而,随着发展生物燃料的热潮兴起,关于生物燃料的另外一些声音也不容忽视。
第一种声音:发展生物燃料有悖环境保护
环保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托马·埃宁森愤然指出:“拿消除温室效应给地球降温作借口,一窝蜂似地开发生物燃料的作法,已经没有任何健康可言,完全变成了谎言。”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学者赫尔默德·米歇尔在接受采访时抨击欧盟过分使用生物燃料,指出:强迫人们在传统燃料中掺入生物燃料,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对热带雨林的生存给予毁灭性的破坏。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谴责美国总统布什呼吁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的作法,他说:“布什现在提出从树木和杂草也可以提取乙醇,我可以想象到人们砍树的疯狂,让一切成为沙漠。”
瑞士运输、交通和能源部等部门日前联合发表了一项报告,比较了生物乙醇、生物甲醇、生物柴油和生物甲烷等四种生物燃料,发现大范围种植和对农作物加工过程中给环境的破坏不下于石化燃料,如为提高产量给农田过量施肥会影响土地质素、种植单一作物则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在一些热带国家,人们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在当地增加农作物产量,不仅不利于森林保护,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更与减排目的背道而驰。
目前,欧盟成员国进口的棕榈油,有将近四分之一被用来生产生物燃料。由于欧盟国家从印尼大量进口棕榈油,促使当地砍伐和焚烧热带森林。绿色和平组织称,1985年至2000年间,马来群岛有87%的热带森林被毁,全都是为了建立生产棕榈油农场,接下来还将砍伐600公顷森林,以便腾出更多空间种植棕榈树。巴西一直是生物乙醇的生产大国,以甘蔗和大豆为主要生产原料,同时也大量出口这些生产原料,因此,巴西的大片亚马孙森林都被砍伐殆尽,用来扩大甘蔗种植园和种植大豆面积。
环保人士屡屡提出的一条重要论据是:清洁的生物燃料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有限,因而有利于解决地球变暖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有关专家宣称,在全世界发展供生产生物燃料的植物种植,必然超量消费水资源和能量,而这些农作物的价格目前已经上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等专家还提醒人们注意,生物乙醇的燃烧会造成氮氧化物和大气里的悬浮物,最后形成臭氧层,对人体呼吸系统形成危害。
第二种声音:“粮食能源化”有悖“粮食安全”
古巴领导人菲尔德·卡斯特罗表示,用粮食制造乙醇和其他生物燃料的作法是非常危险的。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只会使美国这样的能源消耗大国获得解放,但玉米、甘蔗等农作物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却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和欧洲国家可能会资助发展中国家用粮食制造新能源,因为这能使他们每年节约1400亿美元,但他们却忽略了气候变化和饥饿等对第三世界造成的严重后果。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还指出:使用农产品如玉米生产所谓生物燃料,是反对生命的。他列举了在墨西哥和中美洲为生产生物乙醇而导致玉米价格上涨,进而导致生产玉米的土地同时涨价的后果。由于美国宣布将增加乙醇的生产,在尼加拉瓜,很多玉米生产者为了取得贷款,已经承诺今后5年提供产品,然后运到美国,这将是一场灾难。
美国家禽业也反对大规模用玉米提炼乙醇,因为玉米价格的上涨不仅会导致粮食价格波动,也会影响动物饲料价格上涨,进而导致多种农副产品如肉、蛋、奶等价格上涨。
在中国,随着“粮食能源化”的热潮,发展生物燃料是否会威胁“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指出:中国粮食不能承受“能源化”之重。为了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的土地已经筋疲力尽。如果大量用玉米、油菜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灾难。我们“不能饿着肚皮开汽车”。
发展生物燃料的另一个担忧,是世界可用粮食量的减少,这对于不断增长的人口和能源需求来说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最近的例子就是2007年初由于美国对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乙醇的需求量增加导致墨西哥玉米价格上涨30%。同样,大规模的生物柴油生产也将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原本用于种植粮食的农地改种生物燃料作物,巨大的单一能源作物将激剧减少农业生物多样性,因土壤侵蚀、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及用水需求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由于消除了基因工程食品的担忧,也会导致基因工程生物应用的增加。据来自德国联邦统计局2007年7月31日提供的数据显示:德国的粮食作物面积今年将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占可耕地的55%。其余的耕地主要用于油料作物。油料作物面积较2006年也增加了6.3%,这类作物大量用在生物燃料上。原本用于饲料的玉米由于用于生物燃料生产,2007年也达到了148公顷,达了历史最高水平。
第三种声音:来自石油组织的威胁
全球范围内开发生物燃料的热潮使得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倍受压力。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警告说,西方国家把生物燃料当作替代能源来进行开发的努力可能会使石油价格“冲破屋顶”。他说:“如果我们不能看到需求方面的保证,我们可能会抵制长期投资。而在生物燃料遇到供应方面的问题时就会出现燃油短缺的状况,从而导致石油价格的飞涨。”这位官员说,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在考虑减少那些目的在于提高生产能力的投资,以回应发达国家使用更多生物燃料的做法。
主张大力开发生物燃料的人认为,欧佩克的警告更说明了开发替代能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过,欧盟正在试图缓解欧佩克对替代能源的恐惧。欧盟能源委员会的轮值主席、德国经济部长格洛斯向欧佩克保证,他们只会把生物燃料作为矿物燃料的一个补充来开发。
在美国,作为最大的乙醇使用者,美国的石油工业表示,他们支持一个实际而又可行的可再生燃料标准。代表美国400多家从事与石油和天然气有关的公司的美国石油协会的主席兼总裁卡瓦尼最近在国会作证时表示,需要开发所有经济上可行的能源,包括矿物燃料和可再生燃料。
他说:“目前,乙醇最经济和最实际的用途是以10%的含量添加到汽油中。E10已经在美国的很多地方使用。它不需要对汽车进行任何改装,也不需要对加油站的油泵和储油罐进行大的改装。消费者成功使用这种产品的历史也很长。”
这位石油工业的代表还表示,政府不应该在可再生能源的潜力上做过多的承诺来减少石油的需求。他们认为,过高的估计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糟糕的政策和资源的浪费;另外,政府应该努力鼓励可持续的而且具有竞争性的第二代技术的发展。
第四种声音:生物燃料并非节能
国际节能公司的主席萨克斯顿指出,“能源是不能创造出来的。它只是改变形式。而每次改变形式时就会出现能源的损耗。从玉米中提取的乙醇转化到美国人或是欧洲人的油箱中的燃料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转换,而每次转化都会导致能源消耗。如果人们把生物燃料当作即将替代石油的能源而且能够解决人们大部分的问题的话,那将是绝对错误的。”
第五种声音:消费者得到什么好处
为了鼓励消费者使用生物燃料,欧盟提出了政府税务优惠政策。在法国,生物乙醇燃料E85(在85%的生物乙醇中掺入15%的高级汽油形成)的价格为每公升80生丁,而95号高级汽油每公升要1.3欧元,柴油每公升要1.1欧元。即使如此,由于汽车用户另有考虑,更新使用生物燃料新型车的驾车者寥寥无几。据法国汽车制造公司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字,2007年第一季度,购买可使用E85生物燃料车并上了牌照的车主人数不到1000人,其中三分之二是供企业车队使用而购买的,这在法国3000万车辆的洪流中微不足道。
驾车者提出的问题是:买这类车究竟能节约多少钱?因为,使用生物燃料的汽车售价与传统车基本没有差别。每年必须替换几个部件进行年度安检,而耗油量还要比传统汽油高出30%。据各方专业人士估算,个人购买生物燃料汽车的消费,由于有政府鼓励给的补贴,花销比使用汽油节约一些,但仍高于柴油车。
个人消费者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加油是否便利。这个问题与使用生物燃料汽车的数量正好形成了个“鸡生蛋” 还是“蛋生鸡”的循环。由于供求失衡,法国原本预计于2007年年底在全国设置400个生物燃料加油站的计划,到6月底,由于生物燃料汽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上路量,只完成了80个。在某些地区,根本找不到生物燃料加油站。据加油站经营者称:“由于目前对生物燃料的需求量很小,原来为E85准备的器械几乎一年也用不到一回。”
消费者不仅没有感到好处,相反,由于种植生物燃料等方面的土地经营竞争激烈,消费者还不得不面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担忧。食品、饲料需要在增加,用于生产粮食的耕地却在减少,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食品及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今年,德国家庭需要将收入的12%用于食物。今年德国牛油的价格已经上涨了50%。
针对有关生物燃料的不同声音,我国在生物燃料开发利用上,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和谐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做到不占耕地,不消耗粮食,不破坏生态环境,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在该领域的科学发展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514-14859.html


下一篇:科学家寻求生物燃料副产品利用途径
收藏 IP: .*| 热度|

1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